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无锡往事:《茶馆店忆旧》(作者 诵兆)

更新时间:2025-07-10 03:06  浏览量:1

旧时无锡的茶馆又叫“茶馆店”,五六十年前的无锡“茶馆店”很多是面向大众、收费低廉的。那里不仅是消闲之地,还是当时的社交中心、交易所、民间法庭。不论是缙绅名流、文人雅士,还是行商坐贾、掮客经纪,还有说书艺人、卖药郎中、拉纤媒婆、土木工匠……三教九流混迹其中。

无锡茶馆店忆旧 (作者 诵兆)

1949年前,无锡的城区不像现在这么大,城内的茶馆店大多聚集在崇安寺、公花园和现在的人民路三阳门前一带(以前叫观前街,是一条狭窄而热闹的街道)。这些茶馆店不仅是市民的聚会场所、社交中心,也是锡地新闻、信息、商业行情汇总、传播最快的场所。无锡的地方报纸记者穿梭子此,上至时局评议、工商行情,下至里巷风情、民间轶事都成为采访的内容。

富人、穷人,各进不同的茶馆

据当年的报人、年过八旬的宋老先生介绍,当时的茶馆大致分四类:第一类是高档的包厢,设施高雅、整洁,桌椅、茶具都相对考究,按不同茶质等级、不同大小包厢,每壶茶从一角到二角不等;第二类是热闹的室内大厅,放上若干八仙桌和长条凳,每一壶茶配一到两个牛眼盅,跑堂的会不时给客人加水。价格根据茶室的等级,一般每壶茶8个铜板到1角钱;第三类就是搭个棚子,棚子底下摆开八仙桌和长条凳。这类茶馆在皇亭周围最为常见。价格8个铜板左右;第四类是露天茶室,哪里有空地、有生意,就放上桌凳开张,露天的桌凳就不全是八仙桌和长条凳了,桌凳的大小、规格、新旧程度都不一,价格每壶茶5个到8个铜板。

第二、三、四类的茶馆人气都很足,茶客的应酬和谈天说地,加上说书的、弹唱的、穿堂小贩的叫卖、伙计跑堂的吆喝、叫花子的乞讨等等声响混杂一气,很是热闹。第一类茶馆的顾客比较少。宋老先生至今还记得在当时最高级的茶馆受到的一次冷遇。南园在公花园内,是无锡当时最高级的喝茶地方,价格贵不说,去的人都是无锡及周边的显贵和有名望的工商界人士,如钱孙卿(钱钟书的叔父)就常去那里。茶馆一般不接待普通人,偶有不知情由的市民闯入,往往受到冷遇。宋老先生年轻时有一次跟着也做报人的父亲去南园,可能因为自己是二十不到的毛头小伙,茶馆伙计就对他爱理不理的。

茶馆伙计一档早市要走几十里地皇亭、崇安寺一带是当时茶馆最为集中的地方。不满半里路,就有听松园、孙记、三万昌、财神堂、升泉园、新万兴、玉和轩等十多家茶馆。

公花园(城中公园)茶馆也很多,有南园、同庚厅、多寿楼、兰簃、池上、西社茶室等。其中同庚厅、多寿楼是公园内最有人气、规模也较大的两个茶室,不但设有各种不同规格的茶室,而且经营方式灵活,营业时间根据客人的需要弹性安排。在同庚厅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空地,只要不是下雨,也会摆上若干茶桌椅,成为又一个颇具规模的露天茶馆。同庚厅和多寿楼现在仍然是有些规模的茶室,以前经常去喝茶的人如今大多乘鹤西去,剩下的也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偶尔还能拄着拐杖去旧地的,恐怕更多的不是品茶休闲,而是怀旧感慨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茶馆伙计的服务特别周全仔细,泡茶待客都有学问:比如老茶客宜浓、新茶客宜淡,头开宜温,不伤茶叶;二开宜烫,泡出茶叶韵味;老茶客水要勤添,未等茶客搁壶盖(当时茶客需要续水的话就把壶盖向上搁在壶上,堂倌看到后马上会来续水),水已续上;茶客一张嘴,不管是要吃馄饨、或是面、或是王兴记馒头,马上出去喊“外卖”,没多久,就用托盘热气腾腾端上。茶馆伙计眼观八路,耳听四方,一档早市下来,少不了要走几十里地。

在茶馆里吃“金阿胖”圆盅蹄膀

公花园假山背后(现在放游艇之处)空地上的露天茶室很大,去的人有约会叙谈的,走累了休息的,坐坐吃吃的,甚至在这里兼休息和工作的等等都有。宋老先生回忆说,自己当时是报馆的年轻记者,经常和同事一起在这里喝茶、谈天、整理采访素材或工作——找人聊天(采访)。茶钱很便宜,只要5个铜板一壶茶。两个年轻人常常坐到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呆到公园关门了还不肯离去,而茶室也没有打烊赶他们动身的意思,于是乎,他们就在这露天茶室陪伴太阳落山,迎接夜幕降临……突然感到肚子咕咕地叫了,就会跑到早已关起来的公园铁栅门旁,向外伸出手去喊一声,铁栅门外的“金阿胖”面店老板便会应一声“来了!”,端过两份喷喷香、鲜笃笃的“圆盅蹄膀”,“圆盅蹄膀”也不过2角一份。再回到茶室座位,心满意足地享用完以后,揩揩嘴抬起头,已是满天繁星……

听松园的八哥会“招呼”茶客

皇亭正东的“听松园”为名声卓著的老茶馆,规模大、茶客多、气氛浓。沿街平屋十多张桌子为平民阶层,三教九流均有。中间内厅三五张桌子多社会名流,经常有遗老遗少、票友、名医、律师、领班、高级职员出入其间。吊钩上挂着黄莺、画眉、八哥、鹩哥,见到老茶客一到鹩哥就招呼:“先生,你早!”茶倌递上热毛巾、水烟筒,八哥就叫:“吃烟,吃烟!”待老茶客喝完三开茶,堂倌问:“先生,阿要喊面?”鹩哥就插嘴:“排骨面,排骨面,加荷包蛋!”那声音活像吃客的口吻,逗得茶客们哈哈大笑。里间楼上是贵宾间,红木桌椅,陈设考究,是锡城实业巨子荣氏、唐氏、薛氏等待客谈生意的地方,地方官绅名流、商会头目也常有入座。

阿炳经常在茶馆前卖唱

听松园周围是孙记、三万昌、财神堂、升泉园、新万兴、玉和轩等茶馆。“孙记”是老茶馆,店面虽小,却容纳五湖四海。各地的小商贩,把捕来的黄雀、蟋蟀、蝈蝈沿街设摊。逢到过年,江湖艺人、捏面塑、做糖人、卖儿童玩具的商贩云集,茶馆门口人头攒动,看客不绝,也带动了茶馆生意。斗蟋蟀的玩客,选中自己心爱的虫鸟,常常租张桌面,现场开斗。

“孙记”和“三万昌”靠得很近。“三万昌”白天是四方来客的生意交易场所,晚上还在里间设铺,接待住宿。两个茶馆之间有一小块空地,下午茶市人多的时候,瞎子阿炳在老伴董彩娣搀扶下,常常在茶馆前空地上拉琴、说唱卖艺。一般到下午头两点钟,这里聚集的人多起来,阿炳就在空地上放一张凳子,往上面一站,开始又说又唱起来,到下午三四点钟结束,阿炳再到别处去。阿炳说唱的地方一般大多是茶馆、鸦片馆、住户门口等,因为茶馆门口人多热闹,阿炳去得最多。

“吃讲茶”让茶馆成了民间法庭

“吃讲茶”,是旧时茶馆里一种独特的茶会方式。平民百姓间因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或矛盾,双方争执不下,既不愿私了,又不愿打官司解决,就到茶馆“吃讲茶”。矛盾的双方约定日期至某茶楼吃茶评理,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一般都由社会上有名望、办事公道、双方都信得过的长辈来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

“吃讲茶”有专门的程式——双方指定

茶馆吃讲茶后,茶馆会为双方安排好座位,桌上一般放置两把茶壶(把手相对),此即示意有人在此吃讲茶。待双方入座后,茶馆伙计在壶中沏好茶,为当事人和调解人及陪吃茶的茶客各沏一碗茶。双方当事人边饮茶边各自申述自己的理由,或相互争论,过后可让双方陪吃讲茶的茶客们发表意见、看法,或评判、开导,最后由调解人判断谁是谁非,提出公断,并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最后合议出妥善解决的办法。

“吃讲茶”喝茶为次,讲理为重,大有民间道德法庭的意味。“吃讲茶”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双方必须遵循最后公论,理亏一方必须偿付全部茶金。“吃讲茶”桌面上也有讲究,起初双方两把茶壶把手相对,意为矛盾尚未解决;当调解成功,便让壶嘴相对,意为亲密通融。

茶楼成了不挂牌的“交易所”

“升泉园”位于崇安寺中部,在大雄宝殿旁边,一楼是升泉园浴室,二楼则是升泉园茶馆。楼座西侧几张茶桌,来客均是介绍房屋出租和房地产买卖的掮客,这些人掌握四城八巷房地产信息,或受人委托进行租赁,或代人寻保立据,在卖客、买主中间牵线搭桥,一张八面玲珑的嘴,说得双方心动,于是带领实地踏勘,约定日期讲条款、签契约,是个不挂牌的房地产交易所。“玉和轩”也是崇安寺类似“交易所”的茶馆,棉纱、丝绸、粮油、煤老板,在进,中间掮客牵线搭桥,苏鲁皖浙各种方言都有。

茶馆里还能买药看病、寻工匠

“新万兴”在听松园北面一点,沿街卖茶,后间兼做面店,晚间开书场。来此饮茶的均为进城卖菜购物的城郊农民和普通市民。茶水要求不高,收价低廉。喝茶的同时,顺便吃碗阳春面。待到早市潮退,拎着菜篮回家时,南北四城门的新闻全装在茶客肚皮里。新万兴后来停止了书场和茶馆业务,专门做饭店,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

茶馆里常有几个来自安徽、河南的卖药郎中,一块百草药袋挂在板壁上,一面手写自画的广告帘绑在台脚上,让你抬头就见。有卖痔疮药膏的,也有卖眼药水、风湿药草的,郎中当场诊治,现手抓药,围观咨询者不少。长期在崇安寺设摊卖药的伤骨科郎中陈德富和韦云瑞,在“三万昌”设有包座,各挂一块招牌,逢早市便在茶馆门口拉场子,耍刀枪,表演武术,卖伤骨药。

“长兴楼”茶馆正对山门,是泥水匠聚会场所。家里要修理门窗台凳,造屋架梁,要雇木工,这里粗木细作匠人全有,要求、价格谈妥,跟着就走。

茶馆里还有做媒说亲的媒婆,见风着色,描龙绣凤,说得对方眉开眼笑,看过生辰八字,问过家境父母,就拍板敲定:“约个日子,两亲家碰碰头!”

文人雅士有特定茶馆

“逍遥游”是锡城文人雅士聚会的茶楼。三间朝南楼座,背靠城中公园,东邻图书馆。楼上窗明几净,墙上点缀名人字画,推窗就见绿树芭蕉,环境十分幽雅。早茶人不多,下午二时起,城中殷实之户、实业老板、文人墨客便逐一登楼消闲。一些著名的画家是常客,求字画的人,通过熟人介绍登楼求墨宝,书画家收取润格费。

西社茶室是公花园内很小的一个茶室,由于地处较为僻静处,地方又小,适合文人和谈情说爱,所以当时去的茶客以年轻人为多。如今这一块地方仍然保留着,只是去的人变成了老年人,因为这里如今是无锡市公安系统退休人员的活动室。

一些爱好象棋、围棋的棋手隔三差五会到“长兴楼”茶馆寻找对手,一试高低。棋局一开,茶馆里就热闹非凡,从早到晚人流不断,更有甚者,点上汽油灯,挑灯夜战,茶钱加倍,老板自然欢迎。

茶馆里听“壁角书”

距崇安寺山门不远的“蓬莱茶馆”,位于观前街口,是茶馆兼书场。早市喝茶,下午说书。由于经常有比较有名的说书人去这里说书,所以生意特别好。去喝茶的人中以老人和白相人居多。蓬莱书场可谓是名档响牌书场。弹词名家夏荷生、范玉山、范雪君、张鉴庭、张鉴国、严雪亭、姚荫梅等均到此献艺。市民听书成瘾,逢到名档,场场爆满,许多听客买不到坐票,只能贴着墙头听“壁角书”。

“阿三”油酥饼滋味难忘

茶馆旁边的面店、饭店、小吃店和小摊小店特别多。众所周知的皇亭小吃最有名,而皇亭周围大大小小的茶馆不下几十个。著名的皇亭小吃有:方糕、条糕、梅花糕;大栗、白果、四角菱;馄饨、汤团、糖芋头;还有枣泥糕、玉兰饼、芝麻糖、惠山油酥、腊烧片……

让宋老先生特别难忘的是当时位于公园边门盛巷的“阿三”油酥饼。阿三是个瘸腿,夫妇俩在公园门口摆了个油酥饼小摊,做的油酥饼很是有名,5个铜板一个(当时普通大饼是3个铜板一个),有玫瑰白糖馅、芝麻馅、菜猪油馅、椒盐馅等,皮酥、馅精、松软、喷香,香味老远就能闻着,甜味留在嘴里能回味很久,别的大饼加油条一起吃是用大饼包着油条吃的,但阿三的不能,他的酥饼太酥,必须用油条反包酥饼,你才能吃得进去。夫妇俩一个做,另一个就来来回回地往公园里的各个茶室送,常常是供不应求,累得阿三直叫两腿吃不消!这个“阿三”油酥饼,当年公园里的茶客几乎没人不知、没人不爱的,可惜解放后因为阿三腿疾恶化,瘫痪在床,“阿三”油酥饼从此成了记忆中的甜蜜。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