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坚持不涨价的“老二分”,凭什么让大家念念不忘?

更新时间:2025-07-11 01:30  浏览量:1

暑期如约而至,北京的旅游热潮也再度升温。炎炎烈日下,前门老舍茶馆门前的 2 分钱大碗茶摊前,早已挤满了前来解渴的人们。更有不少家长特意带着孩子赶来,就为品尝这“老二分”独有的滋味。

在奶茶均价动辄15—25元的当下,这碗2分钱的茶显得格外特别。一碗北京人钟爱的茉莉花茶,不仅是解暑的饮品,更藏着老北京的温度与情怀。

青年茶社老二分大碗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于是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北京,百万劳动者等待就业。

1979年,全市待业人数达到了40万。为了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宣武区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各街道成立集体所有制企业街道联社,为城市待业青年解决工作问题。

时任大栅栏街道供销组组长的尹盛喜,响应“安置待业青年,发展集体经济”的号召,带领20多名知识青年开始创业。

面对“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无门路”的“四无”困境,如何创业成了最大难题。大栅栏紧挨着前门商业街,他们经过观察发现,这里虽然游人如织,但供行人休息喝水的地方很少,于是尹盛喜一琢磨,那不如开个茶摊卖大碗茶。

茶摊前期投入成本较低,可以薄利多销;市场需求明确,竞争对手压力小;卖大碗茶还符合老北京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辨识度,便于宣传推广。

于是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在6月,20几个年轻人在前门箭楼西侧,搭起了一个占地30平方米的棚子,仅用1个炉灶、6把大水壶、100个粗瓷蓝边大碗、10口大缸以及几张条桌和板凳,就开始了创业之路,大碗茶青年茶社正式开张。

图源魅力大栅栏

茶社一经开业,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备受欢迎。路过的人只需要花二分钱,就能喝到一碗解渴的茉莉花茶。开业第一天,茶社就收入近百元,这对于创业第一天的他们来说,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为了经营好青年茶社,尹盛喜还辞去了公职,《人民日报》曾这样形容他这个行为:“放下铁饭碗,端起泥饭碗”。

有志者事竟成,尹盛喜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当时茶社不仅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收入还比很多工厂高得多。1979年底,青年茶社更是实现盈利11万元。

图源魅力大栅栏

但仅靠卖二分钱大碗茶,是很难长久发展的。有了青年茶社的成功经验,尹盛喜明白了抓住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于是他们经过市场调研,抢占市场先机,1980年,青年茶社的经营范围逐步扩大,涉及食品、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珠宝玉器等。

到了1987年,青年茶社发展成为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旗下拥有2个分公司、14家门店,持有固定资产600万,年营业额5000余万元。1989年公司被誉为“首都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

虽然公司在一步步发展壮大,尹盛喜也并没有忘了来时路。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文化传承的担当,1987年9月,公司投资780万元,将原来卖大碗茶的地方改建成了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大碗茶商场,匾额上书“北京大碗茶”五个大字,两侧对联“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字里行间都承载着 “老二分” 那抹独特的时代记忆。

图源茗心轩

老舍茶馆的传承与创新

1988年12月15日,老舍茶馆隆重开业,尹盛喜本着“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文化理念,想通过茶这一载体,将饮茶体验与京剧、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相融合,让这些艺术演出融入日常、持续开展,开拓了文商结合之路。

图源魅力大栅栏

创办初期,老舍茶馆就与北京曲艺家协会建立起合作关系,邀请曲艺界的艺术家在老舍茶馆演出。

这对于大批优秀的曲艺演员也是一个难得的演出机会,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迪斯科、霹雳舞、卡拉OK盛行,传统民族艺术在潮流冲击下渐显式微,戏曲表演的舞台大幅缩减,许多曲艺演员也因此失去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当时,侯宝林、骆玉笙、马三立、关学曾等老一辈艺术家,马季、姜昆、李文华、冯巩等相声名家,以及马玉萍、马静宜、张蕴华等一众优秀鼓曲演员,纷纷登上茶馆舞台。那些曾濒临失传的含灯大鼓、双簧等民间艺术,在此重获新生并得以传承发扬,一度陷入低迷的北京曲艺,也借着这方天地重新焕发了活力。

北京市曲协原常务副主席孙惠弟在回忆往事时表示,北京曲艺在老舍茶馆得到了振兴。

图源魅力大栅栏

然而事与愿违,老舍茶馆连续三年亏损。那时百姓生活水平有限,消费能力不高,花15元到茶馆里喝茶、看戏、闲聊,对多数人而言仍是件奢侈事。起初,能容纳百余人的场地,每天都冷冷清清,观众稀稀拉拉。除了外界的质疑与嘲讽,内部员工也满心不解:何苦非要开这么个茶馆,平白浪费钱财?就在这样一片非议声中,众多老艺术家却坚定地表示:茶馆这个文化阵地不能丢。

经过往企事业、使馆、酒店等地方赠票,以及组织策划文艺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媒体宣传等一系列宣传方式,再加上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老舍茶馆本身儒雅的环境,茶馆的生意逐渐好转。

从第一年的大幅亏损,到第二年的小幅亏损,再到第三年收支持平,第四年略有盈余,直至第五年营业收入攀升至230万元——老舍茶馆在这样一步步的坚守中,终于站稳了脚跟。

图源魅力大栅栏

1993年,老舍茶馆投资300万元,将大碗茶商场三层西厅的工艺品卖场改建成茶馆。新茶馆面积1000多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多人观看演出,原茶馆重新装修,开办大碗茶酒家。重新扩建的老舍茶馆风格上秉承了明清时期的老北京特色,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门前的“老二分”茶摊价格依旧不变,反倒是把4元一斤的茶叶,改为10元一斤的。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众多海外宾客也光临了老舍茶馆,一众外国面孔坐着硬木八仙桌边,用黄白花纹的细磁盖碗泡着浓郁的香片,再来一块宫廷糕点,听一段京剧段子,这画面别有一番风味。

经过不断地演出实践,有观众反映节目单一、陈旧。于是老舍茶馆新融入了川剧变脸、皮影、手影、原生态歌舞、新民乐演奏等优秀的传统和现代艺术,还推出了文化演出剧目《四季北京·茶》,丰富节目内容。

2003 年底,老舍茶馆投入200万元,把大碗茶商场二层那片500平米的闲置空间,依照老北京清茶馆的格局重新装修改造,打造成一座藏于楼宇间的四合院,定名前门 “四合茶院”。

图源北京老舍茶馆

开业至今的老舍茶馆,已经接待过83个国家近200位元首政要、众多社会名流和近千万中外宾客,现已在全国发展连锁店16家,被誉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窗口”和联结中外人民友谊的“桥梁”,有着“北京城市名片”和“京味人文地标”的美誉。

“大碗茶二分钱一碗,来了您嘞!喝茶呦!”身着长衫的艺人在茶摊前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为客人倒茶的同时还不忘普及“老二分”大碗茶的来历。

一碗清香的茉莉花茶,不仅是夏日里驱散暑气的佳饮,更承载着一份文化、一缕情怀与一脉传承。从青年茶社到老舍茶馆,茶楼的模样几经变迁,却始终在续写着独属于自己的京味儿文化。

关于前门大碗茶,您还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进入“西城老故事群”。

您身边如果有特别的人和事,

或者需要发布租房、寻人、寻物等信息,

都可以联系我们。

.end.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