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茶搭子,闲云野鹤一辈子
更新时间:2025-07-11 02:09 浏览量:1
每年三伏天,在被酷热逼的只想钻进空调房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问:这大夏天,古人都怎么过的啊?网上冲浪半晌,目光被白居易的一首诗吸引——“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以前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雪糕,古人一定被暑热熏蒸得心情像火吧,如白居易的"背灼炎天光",范灯的"身热汗如泉",智生的"汗湿轻罗倚画窗"。
而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白居易的"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更是将我们带到一个清凉世界。
古人说:“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此时最宜于坐在家中,或独自一人,或邀请几位好友,喝茶聊天,《牡丹亭》里唱:有风有雅,宜室宜家。泡茶可随心随性,饮茶也变得无拘无束。配上几曲悦耳丝竹,就着精致可口的各式茶点,感受这个盛夏里的丝丝清凉。
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
可能有人会答:口味一致的、看得顺眼的、脾气相投的.....毕竟喝茶是件寻常事,清晨午后、饭前饭后总能来上一杯,啜上一口。但倘若真要挑个闲散午后,与人对坐,一同静静等水煮沸,茶香慢溢,汤色由浓转淡,又至无味...这期间既不使气氛僵硬凝滞,又不让双方都感到心中尴尬、没话找话,看似简单,但真要挑出这样的人,难度实在不小。
林语堂先生就曾在《茶和交友》中说:“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你选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便知道什么样的人,最能与你知心。口味,向来是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但约人喝茶,还得优先爱茶之人。
除了要爱茶,你的茶友最好在口味上也能达成一致。有人独爱绿茶,最是割舍不掉那口新芽的鲜爽;有人偏喜熟茶,欣赏它的醇厚与温和;有人嗜好花茶,觉得香气才是茶叶的灵魂。口味不一致,虽说不打紧,但总少了些分享的快乐。凤凰单枞的馥郁多变、白毫银针的极致平淡、老曼峨的厚重绵苦.....
唯有遇到真正的赏味之人,才能心甘情愿去识别出个中微妙。这很像一种无形的门槛,是不是适合的人,仅需泡一道茶邀请对方来品尝,观其言行便能得知一二。
能与你对坐品茶,还能享受其中、言之有物的人,必是与你口味相投、有极大包容心的人。喝的是一杯茶,品的却是这段能够相惜相伴的时光。
喝茶这件事,其实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毕竟大家对待茶叶的态度不同,不同人便有不同人的喝法。讲究些的,入山取水、焚香挑盏道道工序都不可缺;马虎些的,寻只阔口陶瓷缸子,直接抓把茶叶进去闷着,一喝便是一天。
但有类人,喜爱“囫囵吞茶”。无论什么茶在他眼里都仅作止渴功用,“咕咚”两杯下去,问他感受,只答:“挺香,有茶味,可再来一杯!”与这样的人喝茶,实在无趣至极。有人说,寻找茶友,那人最好是能懂茶。但要我说,其实不懂茶,也没关系,最重要的在于他是否能感受茶。
当主人家将精心挑选的盖碗、茶盏在沸水里一一滚过,用茶匙轻推茶叶至碗中,合盖握在掌中轻晃,让茶香随着余温缓缓升起,再净茶、滤茶、分茶...澄静茶汤被盛在瓷白光洁的茶盏中,又被茶托送至眼前,静静等待你的享用。
倘若你能放下手机,拿起小盏轻嗅或淡雅或馥郁的袅袅茶香。浅尝一口茶汤溜过唇缝、绕过齿间、滑过喉头时那时而苦涩、时而柔滑、时而清甜的滋味。再凝神品味茶气游走在身体里,尝试捕捉那吉光片羽的感受,并真诚地与主人分享、交流,共同品尝茶叶之妙、鉴赏杯壶之美,那实在是太过难得而又珍贵的体验。
否则二人对坐喝茶,明明茶在,人在,然而品茶之人却神不在,心思不在,感受不在。那这茶喝得又有什么意思呢?就如同鲍勃·迪伦曾说:“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
2025年三伏
与有感受力的人一同喝茶,我们才能安住在此时此刻,在推杯换盏中,在言语的交流中,在彼此的感受中,得到身体与灵魂的滋养,真正丰富我们的生命,充实我们的生活。
《平常茶非常道》这本书中说:“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有人说茶与酒是不同的,喝酒要的就是一大群人热热闹闹,但茶却是安静的。喝酒会越喝越糊涂,茶却越喝越清醒。
林清玄说:“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间。我们到处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着与知味的人对饮吗?”
蔡澜于1995年曾在《壹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现在在微博摆个龙门阵,只谈美食,不论政治、病痛及减肥问题,请多指教。”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才子”的蔡澜在微博上如此解嘲地自我介绍,令人捧腹,如邻家大叔般亲切。
蔡先生酷爱发微博,晒各种美食和普洱茶,耐心而简短回复粉丝各种疑问。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蔡澜先生作为节目总顾问。就连金庸老师都说:“论风流和才艺,我比不了蔡澜。蔡澜是我最信赖的朋友。”
而喝浓茶则是蔡澜先生的日常,他冲泡的普洱茶汤往往是浓的发黑!对此,蔡先生常自嘲道:“因为肚子里的墨水不够,所以要多喝一点。”
为了去除普洱茶存储时产生的“霉味”,蔡澜先生还自创了“暴暴茶”。这是蔡先生参考古方以普洱茶、玫瑰干蕾、甘草、田七、枳椇子等调配、烘制而成的特色普洱茶。
这款私房茶常引得国际巨星成龙来蹭饮,其原名取自“暴饮暴食也不怕”之意。后因觉得名字过于暴力,蔡澜先生又以他喜欢抱人而更名为亲切的“抱抱茶”。
虽为茶痴,蔡澜先生却对形式主义的“茶道”深恶痛绝!诸如质疑把茶倒在杯子里、多人“闻杯”的动作是细菌传播,认为“做实验”般的计时泡茶违背了喝茶的松弛感。
蔡先生对于茶馆中程式化的茶艺表演更是不留情面:“固定的手势还不算,口中念念有词……一泡什么、二泡什么、三泡什么的陈腔滥语……好好一个女子,变成俗不可耐的丫头。”
在蔡澜先生看来,茶是让人放松、解渴、愉悦的饮品,无论请客亦或是自用,习惯怎么泡就怎么泡!繁琐的冲泡仪式反而束缚了享受茶的本真乐趣。一句话总结:简单即茶道!
而尝遍天下名茶的蔡澜先生,对天价茶持抵制态度,他认为“茶是平民的饮品”、“一直喝太好的茶,就不能随街坐下来喝普通的茶,人生就少了许多乐趣。”
蔡澜的消费观比较朴实。他在香港九龙城的“茗香”茶庄买的茶,都是中价钱,比如普洱茶,选三百块一斤的,一斤可以喝一个月,每天花十块钱喝茶,不算过分。在他看来,一直喝太好的茶,就不能随街坐下来喝普通的茶,人生就少了许多乐趣。“茶是平民的饮品,我是平民,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忘记。”
其实,会喝茶的人是深知人生况味的,他们不羁于世俗的牵绊,更愿意关注的是一朵花开、一丛草长、一片云起、一声莺啼。在那个空间里,于一杯、一杯又一杯中,他们品出的是生活的情趣和优雅、生命的丰富与高贵。
古有记载,苏东坡汲江水煎茶,注重活水、活火。这个“活”字,便是茶道关键。茶要活,水要活,生活更要活,不是麻木的活着,而是要活的有生气。
如今高楼大厦林立,人们马不停蹄的忙碌,忙着忙着,似乎只剩下了“生”,而没有了“活”。不如将手里的事暂时放下,找一座心仪的城,去寻一个小茶馆。
或是如果可以,开间茶馆,无需太复杂,一切只为自己喜欢。一把古琴,几幅字画;一些雅植,几件家具;或三五茶客,或一人一书,让时间慢下来,静静闻,细细品,任悲喜流淌,任尘嚣渐远,那一刻,便是最好。
香港尧阳茶行
(图源:蔡澜花花世界)
美食家蔡澜最心水的茶店,来自福建!这家茶行他光顾了几十年,里面“非常古雅,非常清香”,也装满了他的温馨回忆。他对茶行里的“天井岩真枞水仙”情有独钟,赞其甘味持久,“坐车子从港岛到九龙,还久久不散”。为何一家小小的茶行能入他的“法眼”?
蔡澜的“茶道”
因为尧阳茶行完全契合他所追求的“茶道”: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他认为:“茶是应该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
(图源:蔡澜花花世界)
他推崇茶以泡出真味为根本,追求一个“真”字。真情流露,方有“茶道”。人生亦当如此,简单、率性、专注本心。他泡水仙也有自己的“茶道”:“先把茶叶碎放在茶壶底部,再把粗一点的茶叶放在上面,相等于隔了一层,倒出来不会有茶渣。”
百年“尧阳”
这家位于上环的百年老茶行,正是源于福建安溪西坪镇尧阳村——铁观音“王说”的发源地。
尧阳,古时隶属崇信里。王姓是尧阳的大姓,也是这里的“茗门望族”。“尧阳”原名“辽洋”,据说王家迁徙于到此才改成“尧阳”这个名字的。王姓最早可上溯到明正德二年(1507年),由先祖王毅庵从芦田外洋迁入,至今已繁衍了20多世。
安溪西坪镇尧阳村王氏日升居(周昂 摄)
500多年来,王家祖祖辈辈皆以种茶制茶为业,尤其是晚清以来,诞生了多个知名老茶号。尧阳茶行便是其中之一。19世纪30年代,创始人王择臣自安溪来台湾鹿港创办“荣春茶行”,专卖家乡的铁观音。
父子经营有方,茶行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惜,好景不长。鸦片战争爆发后,王永杜就同店里的老伙计挑着四担白银返乡。回乡落定后,用带回的银子盖了日升居和尧阳茶场。
王家第三代王淑景于1921年在厦门创立了“嶢阳茶行”(后统一为“尧阳”),以铁观音、武夷茶畅销海内外。
日升居门前的楹联(周昂 摄)
1936年,淑景第三子王孝玉在香港文咸街设立分行,专营家族浓香焙火茶。其核心技艺炉火纯青发“三焙三退火”,使茶品“熟而不焦,香而不妖”,形成醇厚顺滑、奶香伴兰香的独特“港味”。
1953年,淑景第四子王孝宗,携手长孙王庆年,自香港辗转到台北,设立分行,专注于打造台湾乌龙茶的清香秀雅风味,销往东南亚各地。
尧阳茶行,传承至今已是第六代。
念念不忘“酱油汤”
立足香港的尧阳茶行,其灵魂在于标志性的“足火”乌龙茶,主打铁观音与武夷水仙。原料均产自福建,核心在于独特的“港式”焙火工艺。
该风格的焙火,其来有自: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为保障销往这些地区的茶叶耐储存,必须焙足火,也就是茶友们常说的“重焙火”。
焙足火的茶,汤色呈浓厚的“酱油汤”(图源:蔡澜花花世界)
以铁观音为例,内地的口味几经变化,尧阳茶行却完整保留了古早味及浓厚的“酱油汤”,让老茶客们念念不忘。
香港协和茶行创始人、尧阳茶行贸易伙伴黄锦枝也说:“百年来(尧阳茶行)只守着一个火功,口味定下来后就再也不变了。很多老华侨喝了一辈子,只认尧阳的茶。”
尧阳茶行的水仙,是蔡澜以及他父亲都念念不忘的老味道(图源:蔡澜花花世界)
尧阳对“火功”的执着、对地道茶味的传承,正是蔡澜心中“真”与“恒”的体现。
这也印证了他的信条:“简单,就是茶道。”
法国 boutique yam'Tcha 茶馆
在粤语中 yam'Tcha 就是“饮茶”的意思,“饮茶” 分茶馆和餐厅,两间店面相隔几步之遥,店面都以黑白色调为主,凸显艺术气息。
一家能在巴黎这个美食殿堂立足,又荣获米其林殊荣的餐厅,居然还叫“饮茶”,确实会让人产生兴趣。
来到茶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墙壁上的镶着黑色框的外卖窗口,中间有玻璃的部分又是白色窗格,玻璃澄明透亮,映出温暖的橙色灯光。
窗内白衣厨师在竹子蒸笼间穿梭。这一黑,一白,加上透明的橙色光芒,给这间个性小店罩上一圈让人欣赏,又想无限接近的光芒。
附近的人们,很爱在这个透着幸福光芒的窗口买几个热腾腾的包子,然后带回家,或者当街就入乡随俗地,摒弃刀叉的文明,用手来伺候。
抬头,扑进眼底的是黑底大招牌上,干干净净,工工整整地写着的白色法文:boutique yam'Tcha。
步入店内,左边一张大型原木工作台,右边一长条型木餐台占据了大部分空间。餐台的右面,是由白色墙壁和明亮玻璃隔开的厨房。
整个茶馆是黑白色调加原木色,墙壁是原始的大块不规则石头和白灰相间,既原始又现代,既清新又不失格调,既朴素又有个性。
袅袅的蒸汽中,扑面的茶香里,老板陈志华先生笑盈盈地站在工作台后面,和进来的客人打招呼。
他曾经是媒体设计师,后来爱上茶,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的专业,投身于茶馆餐厅领域,开拓出另外一片蓝天。
现在这里由他和太太共同打理,太太是米其林大厨,主理餐厅,而他爱茶,就掌管这个茶馆。
2001年,在法国北部诺曼底附近的一个小镇,他作为媒体设计师,为国际马术比赛设计海报和宣传材料。
异国他乡,他邂逅了在比赛中帮忙的年轻的她,两个人因爱而牵手,又在各自的爱好中找到完美的契合点。
她是受严格训练的米其林三星厨师,他是资深中国茶师。她在法国菜中揉进中国元素,成功开拓创意料理的先河;他在法国开办中式茶馆,用茶香和餐包把享尽美食的法国人俘虏。
“我们没有刻意追求米其林,我们只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做。”陈志华的经营路子很明确。他和太太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要求来做,不刻意追求什么,做到极致,自然就有垂青。
想想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样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标准努力,走下去,一定会迎来生命的绿洲。
台北 ASW 茶室
ASW 茶室位于台北迪化街的路口不远处,永乐市场的对面,建筑的前身是屈臣氏大药房,曾是全台湾第一间西药房,而现在被称为“小艺埕”。
这座楼房由李俊启兴建于1917年,且在而立之年取得香港屈臣氏在台湾地区的代理权。
于1917年在台北市迪化街开设“屈臣氏大药房”,以批发进口西药为主,主要代理英国 Scott 鱼肝油。
1996年过年时在年货大街活动中,因为楼下餐饮店不慎引发火灾,导致这栋房子内部的木造结构烧得精光,仅剩下石材打造的立面外墙。
市定古迹不得以拆除重建的方式来修复,最后在李氏子孙努力之下,由屋主的子孙李永崇(建筑师)负责整修营缮工程,终于让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屈臣氏大药房”浴火重生,恢复往日风貌。
ASW 茶室位于大楼二层,入口并不是很显眼,一侧是书坊,而另一侧是锅炉咖啡。
推开大门,便能闻到空气里弥漫的奶油香气,再往前几步,沉稳而内敛的深色调空间呈现在眼前,赭红色的地砖、墨绿色的墙壁以及深褐色的木桌椅。
这里很像是哈利波特场景的迷你版,英伦图书馆的风格,桌数不多,且隔着适当的距离,有吧台,也有窗边的座位。
茶室主要提供的品项是台湾茶,以红茶和乌龙茶为主,也有提供奶茶、花草茶,以及较特别的茶烧酒和茶调酒。
菜单里清楚标明每一款茶叶的产地和属性,即使不熟悉台湾茶,也可以轻松挑选出喜爱的茶款。
套餐有多款可选,其中英法同盟午茶包含原味司康、米香玛德莲、特制鲜奶油乳酪、雪球饼干与一壶锡兰红茶。
无论是茶壶、茶杯都相当典雅精致,看似简单的白瓷器,却有种高雅的古典气质。
缓缓倒出一杯,茶汤是深琥珀色,尝起来一点都不感觉苦涩,温润回甘,是相当好喝的一壶锡兰红茶。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欢迎关注泽青茶道的微信公众号 :泽青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