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今又明,扬州城畔诵清声——朱自清主题曲艺夜,让经典在创新中传承
更新时间:2025-07-15 05:34 浏览量:1
当扬州清曲的琵琶撞见《背影》的泪光,当雕版印刷的墨香浸透《荷塘月色》的月光,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学对话,在朱自清故居的青砖黛瓦间徐徐展开。这是一场关于亲情、风骨与传承的沉浸式演出。
活动亮点:三重意境交织的时空长卷
一、荷塘为纸,弦音作墨
——重绘文学经典
舞台之上,扬州清曲演员执琴端坐,指尖流出的旋律如荷塘涟漪,将《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身影,化作绵长的拖腔;评话艺人以“话藏机锋”的古技,演绎《匆匆》里时光的流逝,让“燕子去了,杨柳枯了”的诗句在耳畔重新生长,朱自清笔下的“青雾”“流水”与实景荷塘布景重叠,观众恍若置身那片“笼着轻纱的梦”。
二、非遗为桥,血脉为证
——触摸文明基因
雕版印刷匠人现场演示,梨木板的木纹里藏着《背影》的深情;亲子家庭屏息凝神,看墨迹从雕版跃然纸上,正如少年朱自清在扬州读《三字经》时,文明的火种悄然传递。
三、泪光与欢笑
——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互动环节,孩子用瓦碟敲出清脆声响,游客在枇杷树下默念《荷塘月色》《说扬州》。现场掌声与蝉鸣交织,有人看见自己父亲的背影,有人读懂扬州城的骨相。
观众心声:在先生故里,与经典重逢
▶️ 大学生游客说:“课本里的《背影》是黑白的,今晚的演出让它有了颜色。”
▶️ 亲子家庭:“孩子说‘谢谢爸爸妈妈的陪伴,我终于理解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们觉得孩子忽然长大了。”
▶️ 文化学者:“当清曲遇见《荷塘月色》,当雕版遇见经典《背影》,这才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让经典在时代的荷塘里,开出新的莲花。”
演出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