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的《戏台》老舍的《茶馆》,观众在期待什么?
更新时间:2025-07-15 20:12 浏览量:1
7月14日,陈佩斯的新电影《戏台》宣布调整档期至7月25日,并于7月14日~20日开启全国限时点映。
2015年7月16日,《戏台》作为喜剧作品在北京喜剧院首演。十年磨一剑,71岁的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将话剧改编为电影。对这部电影,一众70、80后观众心中都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或者说这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陈佩斯对喜剧艺术的终极表达。他始终坚持“戏比天大”的创作理念。
《戏台》电影宣传海报
《戏台》通过对历史的解构,实则完成了对当代社会的隐喻——在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这种对艺术尊严的坚守与对人性深度的挖掘,恰如戏台上的那盏孤灯,照亮了中国喜剧的另一种可能。
从以小见大的情节、悲喜交融的情感、聚焦个体与时代的张力、文化关怀等方面来看,能让我想到的另一部作品就是老舍的《茶馆》。
《茶馆》剧照
今天探哥不讲书,来和大家聊聊陈佩斯的《戏台》与老舍的《茶馆》。
它们都通过一个微缩的社会空间和一群小人物,折射出大时代的动荡、荒诞与悲凉。同时运用高超的喜剧和讽刺手法,表达深沉的悲剧内核,展现出深刻的黑色幽默力量,深刻揭示了个体在强大的、混乱的时代力量面前的无力、挣扎、妥协以及由此产生的荒诞性。最后,再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剧变中的困境和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和批判。
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挣扎与荒诞
《戏台》的故事聚焦于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一个京剧戏班在演出前遭遇的一系列荒诞变故——后台闯入逃兵、军阀强权改戏词、塞人、指定演出内容等粗暴干涉艺术创作、班主和名角在生存压力与艺术尊严间的艰难周旋。它展现了在混乱的时代强权面前,个体的渺小、无奈、妥协以及在这种妥协中透出的讽刺与辛酸。
《茶馆》是通过北京裕泰茶馆在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时代的变迁,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市井小人物如掌柜、茶客、太监、商人、特务、学生、难民等在时代巨变下的生存状态。他们或随波逐流,或奋力挣扎,或投机取巧,最终大多走向悲剧或无奈的结局。茶馆本身成了一个浓缩的社会舞台。
(图片为AI生成)
两者将清末民国的社会剧变、军阀混战宏大动荡的历史背景作为舞台,聚焦于戏班后台与茶馆空间内普通人的命运。它们都深刻揭示了在强权、混乱的时代洪流中,个体尤其是无权无势的平民和艺人的无力感、生存困境以及在夹缝中求生的荒诞性。
集中叙事手法 浓缩的社会舞台
《戏台》故事主要发生在戏班的后台。这个封闭的空间成了一个微缩的社会模型,班主、名角、伙计、混混、逃兵、军阀副官、文化官员各色人等在此登场,上演着权力倾轧、利益交换、身份错位、文化冲突的闹剧。后台的混乱与前台“艺术”的“庄严”形成强烈对比。
《茶馆》中茶馆本身就是一个“三教九流”汇聚的公共空间。老舍通过这个固定的场景,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轮番登场,他们的言谈举止、命运起伏,生动地勾勒出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图景。茶馆是观察社会百态的绝佳窗口。
(图片为AI生成)
两者都采用了空间高度集中的叙事手法,将一个特定的、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戏班后台与茶馆作为核心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社会的复杂性、阶层的冲突、时代的烙印被浓缩并戏剧化地呈现出来。
滑稽搞笑中的黑色幽默与讽刺
《戏台》中陈佩斯运用了极其高明的喜剧手法,尤其是身份错位、语言误会、夸张的情节等制造了密集的笑点。但这些笑声背后是尖锐的讽刺——对强权粗暴干涉艺术的讽刺、对文化人阿谀逢迎的讽刺、对艺术在生存压力下扭曲变形的讽刺。这种“笑中带泪,泪中带刺”的效果是典型的黑色幽默。
《茶馆》中老舍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京味儿幽默和深刻的讽刺。茶馆中各色人物的对话、行为,尤其是在时代变迁中的种种荒唐事,如清末的太监买老婆、民国初年的“改良”失败、抗战后的特务横行,都透露出深沉的悲凉和尖锐的讽刺。这种讽刺是含蓄而有力的,同样具有强烈的黑色幽默特质。
(图片为AI生成)
两者都超越了单纯的滑稽搞笑,将喜剧作为解剖社会病态、揭示人性弱点、批判时代荒诞的利器。它们用笑声包裹着沉重的现实和深刻的思考,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感到心酸和反思。
传统文化在时代冲击下的困境
《戏台》的核心冲突之一是传统京剧艺术在军阀强权的枪杆子和不懂装懂官员的“新文化”双重挤压下的困境。班主被迫改戏、名角尊严扫地,象征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强权化过程中的脆弱、扭曲和异化。
《茶馆》贯穿始终的是传统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在时代巨变中的瓦解。裕泰茶馆的艰难“改良”、常四爷的耿直带来的悲剧、秦二爷实业救国的破产、王利发的委曲求全最终失败,都体现了旧有秩序、传统价值观在新时代冲击下的无力感和崩塌。
(图片为AI生成)
两者都深切关注并批判了社会剧变对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附着于其上的人的尊严的冲击和破坏。
两部作品都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用各自独特的舞台和语言,共同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众生相,发出了对强权、对时代、对人性、对文化命运的深刻叩问和犀利批判。《戏台》是梨园行当里的《茶馆》,《茶馆》是市井百态中的《戏台》。它们共同构筑了对那个动荡、荒诞又令人深思的时代的艺术写照。
我想说,好的剧作都是一本书。《戏台》是一本用笑声当匕首、以梨园为镜鉴的《乱世生存指南》。它不提供英雄答案,只展示小人物的狼狈周旋;不控诉时代,却让荒诞自己说话。若书架上有一格存放“笑中带泪的中国寓言”,它当与老舍《茶馆》并肩而立,封面沾着油彩与硝烟,内页写满八个字:
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
初审:戴佳运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宋强
排版|呆一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