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策展人|“非遗”日,在上海看戏曲展!
更新时间:2025-07-18 20:37 浏览量:1
每年6月的第2个周末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4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手所属单位,联合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推出“出箱入匠——戏曲艺术档案展”,不仅展现戏曲舞台上的风华绝代,更有幕后工匠们手眼之间的气象万千。
展览将持续至7月13日,在上海京剧传习馆3号楼免费向公众开放。京、昆、沪、越、淮、评弹6剧种的百件珍贵藏品走出“戏箱”,涉及戏单、乐器、服饰、手稿、舞美设计模型等与戏曲相关的每一个环节,将触角从舞台呈现延申至历史、文学、匠艺等领域,描摹出更为立体的“戏曲宇宙”。
“出箱入匠”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涵义?我们能看到哪些“镇箱之宝”?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倩倩做客播客《申藏BLEU》,和我们聊了聊展览的诸多巧思。
作为一名专业的戏曲研究者,赵倩倩在分享了特色的展品和珍贵文献的同时,也为对戏曲感兴趣的门外汉该如何“步入山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见解。
Q:在非遗日做这场展览,有什么样的考虑?
赵倩倩:其实展览源自我跟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张洁总裁的一次聊天。我原来在上海评弹团工作了将近十年,在我的眼中,舞台不光有台前非常光鲜靓丽的演员,幕后还有很多“老法师”,在侧幕的舞台监督,灯光、音响、服装老师,甚至厂工,他们都是不容忽视的角色。
但我们平时做的各种各样的戏曲活动,也是展示演员为主,幕后这些老师的辛勤劳动,还有他们非常高超的专业技艺,很少能够被观众看到。
作为从业者来说,幕后跟台前一样精彩。要不我们就把大幕后面所有的故事,全部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再邀请各种工种的老师走到台前,给大家讲讲幕后故事。张总裁一听也非常兴奋,我们想趁非遗日这个契机,索性把舞台全部打开,让大家走到幕后,来看看戏曲多面的故事。
Q:展览中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展品?
赵倩倩:在前期我们走访了几家院团,了解到各个剧种其实都会用到一个乐器,就是胡琴。除了京胡,沪剧有申胡,越剧有越胡,淮剧有淮胡。四种胡的器型不太一样,音色也有区别,但以往乐队都藏在幕后,观众也没有办法近距离看到。这次我们把这四种胡全部征集过来,希望观众能够现场感受不同剧种在戏曲音乐方面的不同特色。
我们一共展示了两套戏曲头面,一套是点绸工艺的,还有一套是水钻的。喜欢戏曲的人可能知道,在比较早的时候,有种非常贵重的头面叫“点翠”,是用翠鸟的羽毛来做蓝色的填充。现在翠鸟是保护动物。所以用蓝色的绸贴到头面上去,它可以达到接近翠鸟羽毛的质感,同时又比较环保。我觉得一些戏曲的头面、服饰,华丽程度超过了很多奢侈品的设计,是老祖宗祖传的“奢侈品”。
还有一些是观众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的,比如戏曲舞美设计手稿,全部都是当年的舞美设计师手绘的,能够保存到现在,颜色依然非常鲜艳,还有舞美设计模型。在舞美设计工作的时候,一般会先有一个图纸,然后会做一个卡纸的立体模型,用来模拟装台以后的整体舞台效果,感觉像是我们戏曲人的“乐高”。
Q:在策划这次展览的时候,是如何筛选展品的?
赵倩倩:戏曲专业领域有很多术语,对观众或者第一次接触戏曲的人来说,太过于晦涩艰深,我们就会做一些翻译工作,让大家好接受。
所以我们在展览中主要选取了大家能够理解的东西,比如戏曲服饰,“手眼身法步”的一些图片,经典戏曲人物白素贞、许仙、小青、杨贵妃、包公,让大家先去亲近它们。
第二步,我们会选取稍微有些专业性,但是也好理解的展品,比如戏曲的说明书、海报、舞美设计图,还有一些老唱片,是可以直接用耳机听的;另外就是剧本手稿,看看编剧在创作的时候,都涂鸦了些什么;昆曲用的谱子不太一样,是工尺谱,可能有人听到过,但是没见过,我们也把它展示出来,看看传统的戏曲曲谱是什么样的,让大家先有一个感性认识。
Q:戏曲院团负责档案工作的老师们,他们平时是怎么样的工作状态?
赵倩倩:剧目资料收集的过程是非常繁琐的,档案老师要问剧团不同的部门把东西收过来,然后整理、编号,之后还要做数字化工作,通过拍摄等手段把音、视频保留下来,再进入库房。一部戏排下来,它产生的档案资料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入库不是终点,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叫编研,在历史资料中进行一些研究。比如剧种、剧团发展的历程,剧目多次演出之后,也会形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艺术档案的工作人员看上去可能只是收集档案、入库,做很基础的工作,实际上在戏曲的研究领域,他们都是专家。
我一直觉得档案老师是最能说故事的人,他们了解整个团的历史、演员的历史,所有剧目的发展状况。他们都是真正的“老法师”,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
“这个东西不能在我手里结束,要在我手里发扬光大。我要倾尽全部的热血、全部的精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而且要保存好,能够传到我的继任者手里。”这就是戏曲人的使命感:我这辈子都是为这件事情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