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时空重构中的红色之路与文艺创新

更新时间:2025-07-23 00:47  浏览量:1

第十届国际舞蹈公开赛

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

时空重构中的红色之路与文艺创新

日前,由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创排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在呼和浩特市上演,该剧是内蒙古自治区文艺界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乌兰牧骑》以1965年乌兰牧骑第一次全国巡演为背景,再现了乌兰牧骑第一次巡演的事迹。观众与主创团队在共享戏剧空间中形成独特的“共时性体验”,将观众从被动观演者转变为乌兰牧骑队员跟随主人公额尔敦穿梭于“候车厅”“城市剧场”“水乡小镇”“革命老区”“高原哨所”等叙事场景,与主人公一同完成了一次乌兰牧骑第一次全国巡演的时空之旅。

一、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的探索与实践

沉浸式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因其具备较高的“参与性”“探索性”“间离性”等核心特点,逐步呈现出爆发式的流行态势,与沉浸式光影秀、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等实景娱乐一同成为当代年轻人热衷的休闲方式。现阶段沉浸式戏剧主要分为叙事驱动型、游戏驱动型、感官驱动型和主题驱动型四大类。目前,以《不眠之夜》为代表的叙事驱动型和以《南京喜事》《只有河南》为代表的主题驱动型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两个类型。游戏驱动型和感官驱动型虽然也有较为成熟的《金钱游戏》,但是仍无法撼动在特质上具有高重叠性,且经济、时间成本更为亲民、灵活的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的主流地位。

鉴于沉浸式戏剧广泛的关注度、活跃的受众和巨大的消费潜能,各地的文旅部门开始进行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的融合尝试,产生了如“光”系列、《沂蒙四季·红嫂》《再回太行》四川雅安的《安顺记忆》等红色题材与沉浸式戏剧融合的成功案例。以上案例均选择了主题驱动型沉浸式戏剧的创作形式,该类型作品极为擅长构建文化共情,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一类型的作品,特别是红色题材作品甚至可以简单粗暴地称之为“文化主题型”,以红色文化或是地域文化为核心命题,在主题统摄之下以多线并行或是单线推进皆可的叙事结构。利用沉浸式戏剧突破“第四堵墙”的优势,让观众从“观景人”成为“局内人”,消解红色历史题材与现代观众之间的历史语境隔阂,传递红色主题、地域文化的厚重感与集体认同感,打通使命唤起和精神传承的情感链接。

显然,《乌兰牧骑》正是基于上述考虑选择了主题驱动型的沉浸式戏剧形式。其创作根基是乌兰牧骑精神,聚焦“为人民服务、文化交融、精神传承”三大主题,通过“候车厅”“城市剧场”“水乡小镇”“革命老区”“高原哨所”等独立但主题关联的场景,以“为人民服务、文化交融、精神传承”的反复讨论串联,形成“历史与当代”“个体与集体”的双重叙事维度。该剧扎根乌兰牧骑这一红色文化主题,利用仿真场景更多地强调集体沉浸与文化共鸣,观众更多是通过“观察”与“感受”融入场景,互动多为被动参与形式,如演员邀请观众共舞或“移步换景”等,重点在于传递乌兰牧骑的精神文化集体记忆。

二、解构与重构

《乌兰牧骑》的核心主旨并非简单复刻历史,而是通过实景还原与乌兰牧骑队员视角,对乌兰牧骑精神进行深度解构与重构,揭示其超越时代的文化价值。

1. 解构了什么?

《乌兰牧骑》解构了乌兰牧骑第一次全国巡演的时间线,片段化呈现典型事件,舞台打破镜框式结构,通过多媒体投影、可移动装置与实景道具,打造出多维度戏剧景观。例如,“候车大厅”场景中,观众被置于仿制的绿皮火车车厢内,车窗外倒退的绿树、老式电线杆与真实的歌舞和手风琴演奏声交织,瞬间将观众拉入1965年的历史语境。将“乌兰牧骑精神”拆解为可感知的戏剧元素,如用巡演路线中地域场景“环境复杂艰苦”的提升,隐喻精神传承路径形成的困难与复杂,以“破损的马头琴”象征奉献与牺牲等等。观众的“行动参与”解构了戏剧空间,60年前的巡演场景与当代观众的并置,在保留历史真实性的同时,消弭了历史题材的经典性和时代性带来的隔阂,赋予了“乌兰牧骑精神”这一主题开放性阐释,为观众与主创团队共同发掘乌兰牧骑精神和实践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2. 重构了什么?

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构建了60年前各个巡演城市(地区)的戏剧景观。以仿真实景与文化符号为核心空间设计。复原了“剧场”“小镇”“村落”“山路”“哨所”等20世纪60年代的生活场景,营造“置身真实巡演”的沉浸感。场景布置多为“行进式”“坐立式”,凸显“生活即戏剧”的理念。 创作团队与观众在这个共享的艺术空间构建了对于乌兰牧骑巡演的情感链接。将“为人民服务”做了具象化的转译。首先,在暴雨中、雪峰上对于冒险演出的争论,小女孩儿和额尔敦作为乌兰牧骑队员家属的追问,列车员、公社社员、知青教师、西北农民夫妇和各地热情群众的问候都形成了戏剧结构层面的问答。这种对“正确的目的是什么?”的追问和回答,也与剧中反复出现的“不落下一个蒙古包”誓言相呼应。这些情节印证了乌兰牧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艺术不是居高临下的馈赠,而是与群众共生共长的生命实践。

3. 集体记忆塑造与个体认知觉醒的互证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在此次创作行为中与第一批乌兰牧骑队员构建了更为深层次的精神链接,以共感演绎的方式从情感和精神层面深度剖析了乌兰牧骑精神的实质。通过老年额尔登与青年额尔登的跨时空对话,剧作构建了代际精神传承的叙事弧线。青年额尔登从最初迷茫“巡演的意义何在?”,到最终领悟“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歌声抵达每个角落”,完成了从“常人”到“本真自我”的蜕变。这种个体觉醒与集体使命的融合,揭示了乌兰牧骑精神中“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来时路,继而寻找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传承路。

《乌兰牧骑》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红色题材与沉浸式戏剧形式融合发展具有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1.题材与体裁的适配选择

《乌兰牧骑》的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因地制宜和量体裁衣”,采用主题驱动型结构不追求技术炫技,聚焦精神文化的深度发掘。所有戏剧情节、场景设置围绕“乌兰牧骑精神的发掘与传承”这一核心动机展开,通过“解构-重构”手法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创作团队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体现“技术服务于叙事”原则,例如“城市剧场”场景重点通过演员与观众的即兴互动激活空间。这种技术克制与情感提升的策略,避免了技术对戏剧本体的遮蔽,与某些依赖VR/AR的“科技奇观剧”形成鲜明对比。

2.文旅业态的创新探索

该剧是内蒙古自治区“红色IP+沉浸体验”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现阶段,全国各地涌现出《只有河南》《只有红楼梦》等“文化IP+沉浸体验+文旅开发”模式的大型沉浸式戏剧项目。下一步,我区可以以本次《乌兰牧骑》的创演为契机,将该剧转化为独立剧场单元,在此基础上深度拓展内蒙古地域文化叙事核心,辐射自然、人文、历史、艺术等多个北疆文化区域,构建一个跨时代的北疆草原史诗脉络。最终打造一个用沉浸式戏剧形式解码北疆文化基因,在保证艺术品质兼顾商业化路径的同时,实现内蒙古文旅IP的创造性传承与传播升维。

3.冲破单一类型的桎梏

主题驱动型戏剧其优势在于思想聚焦与情感共鸣,但风险在于叙事单一化与审美压迫感。沉浸式戏剧作为强调观演共生的戏剧形态,其空间流动性、互动性特质与主题驱动型存在天然的适配空间,且对文化主题叙事具有极强的感官、空间和叙事维度的提升作用,但也需警惕形式与内容的割裂。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沉浸式戏剧创作激活了历史记忆,但是要冲破主题阐释的固化思维。未来创作中要力求“宣传品”与“艺术品”的双轨并行,实现“单线程叙事”到“网状结构”的提升,力争以地域性表达为支点撬动超越民族边界的精神共性探讨。

结语

在回望中寻找未来的坐标,《乌兰牧骑》的深层意义在于它用当代艺术语言重新激活了红色基因。当95、00后观众为铺路的孩子、高原演出的乌兰牧骑队员落泪时,该剧已超越戏剧本身,成为一场关于北疆文化根脉的精神启蒙。正如剧中额尔登的觉醒所示,乌兰牧骑精神的当代价值不在于复刻60年前的感动,而在于让每个观众成为精神的建设者和传递者。这种共情式传承或许正是沉浸式戏剧对行业最珍贵的启示——艺术的生命力永远源于对人性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上部分文章和图片为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公众号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稿件来源进行了标注和通告,如有漏登或稿件涉及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改或删除。

3.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