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老包头】老包头的茶馆
更新时间:2025-07-25 17:11 浏览量:1
同治年间,一个叫杨宇全的人效仿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忠和源、广和源茶馆的样子开设了义忠源茶馆。光绪年间,又出现了福义源、长庆源、南北锦义源茶馆。辛亥革命后,复生源、四和元、四盛元、巨锦斋、宝成源、宝兴元、和合元等茶馆又相继开业。到1949年全包头有13家茶馆,从业人员150余人,生意十分红火。
茶馆的掌柜掌管全盘业务。二掌柜是领桌的,除本身劳动外,还指挥全盘生产。有领桌的是手艺人中的佼佼者,除了手艺高超且有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员工还有烧麦匠、干货匠(也称红炉匠)、跑堂的,倒水的。后两种人不挣工资,收入主要靠顾客给的小费,生活十分清苦。茶馆都是半天营业,下午一点左右,就关门准备翌日的营业。
包头的茶馆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茶馆只供应茶水,而是除了卖茶水外,还捎带着卖烧麦和各种干货。
茶馆的经营方式很灵活。对有信用的商户,吃喝后写在折子上,每月初二、初六结账一次,复生源每年要送出一百多个折子。除了在茶馆内经营,复生源还让伙计抬上各种干货和擀好的烧麦皮、烧麦馅到旅店、商号的伙房现蒸现卖,便利了顾客,扩大了销售。对待顾客,不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一视同仁。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馆的各种功能逐渐被新的业态取代,1956年公私合营后,茶馆改为食堂。
作者简介
韩满祥,男,思齐斋主人,退休。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企业文秘工作,爱好书法绘画,绘画作品数次入选自治区、包头市及区县级线上线下展览,著有散文集《浮生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