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拉萨女孩

更新时间:2025-07-28 19:22  浏览量:1

青年导演岗珍的第五部短片《甜茶馆女孩》入围今年 FIRST 电影展 “ 她的一帧 ” 单元。作品孵化于去年的 “ 山一女导演短片扶植计划 ” ,公开放映后好评颇丰。

顺岗珍拍片的履历会发现, 2017 年本科毕业去读电影硕士后,她拍了一系列短片:《红水桶与钥匙》《亚吉查姆》《索菲与曲珍的电视节目》《林卡,林卡》,还有最近的这部《甜茶馆女孩》,并且已经制作完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下称《夜与夏》),在同期的新导演里高产得一骑绝尘。

拍片如为人,她是一个想到什么就去做的人,采访的时候她喝水、拿东西、把手机换个地方放,从不小心翼翼,非常自然。我惊叹她的行动力,也羡慕她的一往无前。

我们从《甜茶馆女孩》(下称《甜茶馆》)的短片聊起。创作欲正盛的她已经无法将它与同名的长片分开看待,故事在她的脑海中连绵不绝,那些想拍的、拍过的、能与不能拍的,都成为了她行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 对话中,她常常在讲自己的时候,把 “ 我 ” 替换成 “ 你 ” ,仿佛她的故事天然就可以被人理解和共情,也像是她在对自己说话,有一种纯真的理所当然。大概就是这样一份理所当然,指引着她的创作滚滚向前。

作者:蓝詹

以下是她的自述。

甜茶馆里的西藏

《甜茶馆》其实不是长片项目的一个章节,反而是先有了这个短片。写这个短片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小的契机,是我在我们家在一个巷子里经常看到一个女孩,骑着一个黑色的山地车在送甜茶。刚好我在拍前一部片子的时候,我的制片(张倩倩)来,我带她去那个茶馆吃饭,问她:你看这个女孩像谁?她说:像罗塞 塔 (电影《罗塞塔》的主人公)。我就开始关注到她。

达内兄弟金棕榈作品《罗塞塔》女主,戛纳影后艾米莉·德奎恩去世,年仅43岁

一开始其实我没有跟她说很多,后来我发现她的名字叫奥罗,这个名字给我很大的灵感,它在藏语里的意思是 “ 妈妈的孩子 ” 。你每天进到那个茶馆,就有人说 “ 奥罗, 拿一杯甜茶 、 拿一碗 藏面 ” ,所有人都在叫 她 , 她是最核心的那个角色。她形象和传统的藏族女孩也不一样,其他女孩是很女性的那种,她就像个男孩, 走路也是 男孩子气的,后面我就跟她聊了天,知道她家里是西藏农村的。

刚好那个时候 “ 山一 女导演短片扶植计划 ” 开始了 ,我就 说,是不是可以幻想一个故事?

这里有一个社会背景,西藏从 90 年代开始有很多这样的女孩,她们基本义务教育结束之后,甚至可能有的初中就辍学了,就去甜茶馆打工。甜茶馆在拉萨的历史 文化 中是一个 非常有代表性 东西,甜茶是在 1920 年代左右 由外国人带到西藏的舶来品 , 像英国贵族喝下午茶、吃饼干一样,最开始是贵族的习惯, 慢慢就 在西藏有了甜茶馆。

在 1930-40 年代 ,甜茶馆在拉萨很盛行,但当时是不允许女人去的,因为甜茶馆是男人社交的场所,它有点像下午开门的酒馆, 女人 去会被视为风尘女子。那个时候很多政府的广告和各种消息都在甜茶馆贴,它是一个社交属性和集体性非常强的一个空间。解放之后,甜茶馆彻底开放,所有人都可以来,甜茶馆也变成 早上 有 早餐 的地方 , 卖一些比较有拉萨特点的食物,比如藏面之类的。我们小时候就会去甜茶馆 吃早餐 。在拉萨,基本上每条街道、每个社区都有甜茶馆,据说拉萨有 3000 多家甜茶馆。

在甜茶馆里干活的主力军,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些女孩,奥罗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女孩就是初中、高中毕业就来到拉萨,如果干得好的话,她们就在甜茶馆变成主厨,然后可能会去跟一个男人结婚,自己开一家甜茶馆。西藏有很多农村,这些女孩很多都是农村的,拉萨是她们非常向往的地方。对于她们来讲,从农村到了城市,这已经实现了非常大的阶级跃迁,她们会觉得我们在这儿干得很开心,这就足够了。

我写《甜茶馆》(短片)的时候只采访了奥罗,她的情况跟我的预设是差不多的,因为我从小在拉萨长大,对这个城市的人有一些了解。我后来和她聊了几次天,她虽然来自乡村,但她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又跟这片土地上的藏传佛教的信仰是有一些关系的。

为了长片,我采访了类似她的这样一批藏族青年,这群年轻人身上普遍有一个特点是,他们不像内地的年轻人,一旦出身底层,就会觉得有一些很悲伤的感觉;他们反而会有一点幽默,有一种特别存在主义的东西。 可能我 离开藏区读书,然后又回到拉萨,在阶层属性上会跟他们有一点不一样,他们 一直待在 西藏,受到这片土地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这个基础 上 ,他们又面临了一些现代化的冲击。拉萨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包容的城市 , 是传统和现代并置的城市,很混杂,所以这些年轻人身上会有一些比较奇妙的点。

长片不会光把眼光那么聚焦在奥罗身上,会辐射一下拉萨的甜茶馆的生态和社会生态。 我在拍 《夜与夏》之前,有另外一个我写了很久的长片 ,有一些 对当代年轻人信仰问题的探讨。因为我觉得它太重了,就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比较轻盈的方法去拍它。 去年在 《甜茶馆》拍完之后,我突然发现这个长片里的 男主,跟 嘎玛(《甜茶馆》男主人公) 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他在奥罗(《甜茶馆》女主人公)的视角中和她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 故事 就通过奥罗的视角来讲。

《甜茶馆》这个 故事 , 不管 是探讨当代年轻人跟信仰的关系的长片 , 还是短片,奥罗这个人物都特别重要。我一直在考虑,不管写短片还是长片剧本,这个故事不是那种偏实验或者很概念的那种东西,它还是一个人物出发的叙事。现在聊奥罗就很难只聊短片了,她是非常有力量的一个女性形象。 在短片里有 一个细节,藏族人吃肉会用小刀,到了长片里她是会带着一把小刀的,在她的朋友有危机的时候她会 亮出那把刀,但是 一些男人会嘲笑她:这不就是一把吃肉的刀嘛。

《甜茶馆》里奥罗发现是嘎玛偷了珊瑚,那个指向性就很明确,就是他不敢发誓。发誓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很重的。我和我男朋友都是藏族人,我和他 吵架 的时候,比如说我觉得他可能跟别的女孩聊天、但他删了聊天记录之类的 , 我 直接 就把他拉到客厅里,让他对着白度母像发誓,他发誓了之后我就觉得他没干这件事。比如说他觉得我干了一个坏事,我真的没干的话, 如果 他让我发誓,我一定会发誓的。你不敢乱发誓的,除非你真的是一个完全不顾因果报应的,我们很少会觉得一个人会发假誓。在长片里,她(奥罗)在经历了男主所做的一些恶事之后,还是选择了救赎,有一点像《幸福的拉扎罗》里的主人公。

自信的卫藏女孩

中国有三大藏区,有卫藏藏区(西藏自治区为主),还有安多藏区(青海)、康巴藏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四川阿坝等区域)。这样的划分是跟语言系统有关系的 , 我们的藏语和安多话的区别,像北京话和广东话的区别,差异是很大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形成藏语普通话。比如 我跟 久美(久美成列,安多藏族导演)交流,我们俩就会说汉语 , 还有人会问我们怎么用汉语交流(笑)。

西藏拉萨是整个藏区文化的中心,在万导(万玛才旦)的电影里也是,拉萨一直是一个大家都向往的地方,在很神秘的远方。万导拍的东西和我的非常不一样,包括久美的片子也和我不会太一样,但因为我们两个是同代人,可能经历上会像一点,他其实也是想关注我们这一代人。我觉得我和万导差异很大的一个点,首先是我们关注的时代群体不同;其次是电影的空间,万导的更多拍安多的草原、县城什么的,但我拍的是拉萨,这个城市一出来就会不一样。我不会介意不知道藏区差异的观众将我们混为一谈,因为确实我们都是一个藏文化体系里的,可能本质上是有相似的。当我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我不用说明太多,片子就会告诉大家(不同的作品)很不一样。

我和 久美也探讨过这个,拉萨人和安多人细分起来的话,拉萨人的主体意识更强一些,比如西宁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回文化更强,藏族在这里就会显得很边缘,但在拉萨不会这样。藏族人觉得拉萨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安多男生 会觉得安多的女孩更 保守 、更传统,说 “ 你们拉萨女生、卫藏女人很恐怖 ” 什么的,因为拉萨女孩 就很自信 。这就是文化导致的,文化中心区域的人有一种主体自信。

所以我的片子也并不想要探讨藏族人边缘化的什么的,我觉得就是主体。 “ 主体 ” 和 “ 边缘 ” 其实谁说了算呢?可能是别人赋予你的。我希望我的片子呈现出来的藏族人的状态是主体性更强的。

在卫藏,其实重男轻女的现象不严重,在拉萨,女儿都是当宝贝的。西藏的男人相对挺传统,尤其 上一代 ,安多那边更大男子主义,之前我在电影节看《一个和四个》都是一众男的去走红毯,心里还有点不适。拉萨 95 后这一代有很多人做电影,我们剧组里有一个汉族造型指导,是女生,和组里的藏族男生就是不对付,起一些小冲突什么的,我就在中间一直劝架,组里的男生会说 “ 这女的怎么这么女权 ” 之类的(笑),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大家最后还是很要好的。我和久美也是很好的朋友。

“ 这片土地上 ”

藏族人的名字基本都和信仰有关系。我的名字是岗珍( Kangdrun ), “ Kang ” 在 藏语里的意思是雪域、雪山, “ Drun ” 是明灯的意思,它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可以译为 “ 明灯 ” ,第二种写法是 “ 度母 ” 的意思。我其实更喜欢明灯的那个写法,因为这样重名率比较低,藏族重名率很高的。

西藏有一个政策,藏族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会有一波筛选,被派到去全国各地读书,我就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我考上了广东。但我们不是插班在汉族人里的,是一群藏族人一起被转移到西藏之外读 “ 西藏班 ” 。就相当于, 即使 你在广东佛山这样的一个大的汉族人环境里 , 你那个班全班都是藏族人。《夜与夏》这部电影讲的其实就是这代人的故事,拍的是上海的内地西藏班,叫上海共康中学,在静安区,里面都是藏族孩子 。

我自己刚到广东的时候是特别不适应的,虽然不是我第一次去内地,但去了广东之后,首先身体上就非常不适应,非常的湿润,又热,每天都要睡着的那种感觉。后面时间一长,如果你问我现在喜欢吃什么食物,那我会说最喜欢吃粤菜。流动的经历塑造了我,可能有会觉得藏族人喜欢吃粤菜听起来是不是也怪怪的,但可能粤菜和藏餐比较的话我都更喜欢吃粤菜。如果我没有去广州,就不会这样 。

在拉萨,小学的藏语环境很醇厚,我的班主任全都是藏语老师,日常用语全部都是藏语。到了内地的藏语班,我们会专门有藏语考试,藏语是主科之一,但我们考其他科目,比如 数学 ,这些都是用汉语 考 ;主科也有英语,对外语教学也很重视。高中我去了北京西藏中学,北四环的一个高中,里面所有人都是藏族人,其实也没有投入一个真正的汉族人的环境里。

很有意思的 一点是,一般人不会和小时候认识的人一直在一起,越大就和这些人交集越少了,但我们这批人即使出去了,最后还是一起回到了这片土地上,大家一直都在一起。但这个也导致大家一直都抱团,没有走出舒适区,所有的藏族都喜欢一起玩,但是我就是有点想跟汉族人 一起玩 啊 。 现在一回到拉萨,也会知道这些高中同学在哪工作,还是会见面。这种很小的 圈子 里有文化认同的和身份认同。

《夜与夏》现在正在投电影节,第一部长片你肯定是希望能去到一个更好的电影节,有个好的展示,但你就会很焦虑,从创作的层面你已经完成了这个电影,但这个电影有没有进电影节又会影响到你的心情。 以前 我不会在意这个事情,但这两年开始在意了。这个焦虑来源于这两年去了一些电影节和创投活动, 加了很多人的微信, 可能有的人差不多跟你同时期拍的,他们做得更快,然后你 就 在想,是不是得快一点?因为那个片子后期当时做得有点慢,中间坎坷很多,就会有一个同辈焦虑。

说实话,我一直在质疑拍电影这个事情本身,跟电影节的关系。当然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有电影节的认可,所以才会有很多导演很慎重嘛,就一定要有一个很惊人的首作。 但 你有时候又发现,你喜欢的一些导演什么的,什么达内兄弟、三宅唱,首作不影响什么,他们就一直在拍嘛,所以我现在用这个安慰自己了。原本我还是很主体驱动地去做这个事,在拉萨我身边有一拨人,都是说做就做的。但这两年会产生一些质疑,发现自己好像跟内地的一些朋友不太一样。

我 以前 那些短片 都是一、两千块拍的那种,在拉萨找一些灵感。比如《索菲与曲珍电视节目》,是两个女孩通过车窗去评论外面的事物,有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那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游戏,我和我表姐经常打开车窗,说现在我们经过的是什么地方,一直在主持解说车外的这些东西。就是这种很小的点,让我有一种想拍的感觉,然后我就去拍。

我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短片是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亚吉查姆》,那个短片后面没有怎么再去投电影节,是因为它和《夜与夏》有关。有人看《夜与夏》的梗概可能会觉得它是个元电影,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只是《 夜 与 夏 》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导演,然后她在拍电影,但其实着重讲的是她的成长经历。

我之前 还写过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尼姑到拉萨找寺庙,但一直找不到寺庙去接收他们,最后一个女孩决定放弃这个事情,那另外那个女孩怎么抉择?这个来源于我遇到的两个真实的人物。

我觉得这片土地上有很多可汲取的东西,卫藏文化、 建筑、美术、人物 ,其实可以做特别有意思的作品,包括社会议题,我 要慢慢地去汲取 。因为我也离开故乡很久,长达整个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都是在内地,只有每天夏天回去。我爸妈都在拉萨,从你 12 岁离开家算 , 你一直是单独的一个人,只能在夏天回到拉萨这座城市,更多的时候你是跟朋友一起生活。

所以电影的名字才叫 “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 ” ,你跟故乡之间的记忆是在无数个碎片的夏天里。电影里有三个夏天,是这个女孩不同成长阶段的三个夏天,然后通过这两个女孩重新相遇的夜晚,把这三个夏天勾勒在了一起。

我的性别意识也在这几年有更大程度的提升,也不是觉醒,可能之前就有,但我其实之前的作品没有很注重这些。我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说一定要表达什么女性的东西。《夜与夏》主要都 是女的 (角色),男的只有两个,爸爸的形象是和女儿很要好但 又有很多矛盾的, 一个比较幽默的男性形象。就变成,不是我刻意要强调什么,只是因为自己是女性,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那视角、人物形象、表达,都是 更女性的。

我之前会有那个心理,卫藏有这么多可以拍的,为什么大家觉得藏地电影全是安多人拍的那样的?去 参加 电影节创投,就有人说藏语电影已经很多了,以万导为代表,给大家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有个评委说,当时看到是个藏地题材,他就没看,放到最后了。但是他看完短片之后,就发现真的完全不一样。所以,如果我只说 “ 藏地电影 ” 这个标签的话,大家就会有一个认知,会觉得你是一种特定风格的 , 我心里就会觉得有点不爽。

以前我觉得让我们拉萨人来拍,一定能拍出一个特别酷的东西,但后来我觉得这种心理也很狭隘,因为你从一个大的藏族的文化来讲,藏族各个地区都是很多样性的。我觉得百花齐放是最好的,大家都在做,然后让更多人看到更多藏语电影的话,可能也会看到这里面的有很多不同的支流。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