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骠: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守护戏曲之魂
更新时间:2025-07-27 10:22 浏览量:1
著名戏曲史论家、教育家钮骠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933年11月4日—2025年7月26日)
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的一方小院里,常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或指导学生身段唱腔,或伏案疾书戏曲理论。他就是钮骠先生——一个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戏曲教育与传承的文化守夜人。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当代语境中,钮骠先生的存在犹如一座活态桥梁,连接着戏曲艺术的古典神韵与现代教育的科学体系。他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这一称号的人格化体现,更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中,以非凡智慧与坚韧守护戏曲灵魂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钮骠的艺术人生始于舞台,却最终在讲台上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深谙"四功五法"的精微之处;作为戏曲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将传统口传心授的师承方式转化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现代教学体系。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他独特的文化视角——既能深入传统堂奥,又能跳脱出来进行理性审视。在《戏曲表演教程》等著作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模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之谈,而是被清晰解构的戏曲表演法则。这种知识转化的过程,恰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微观缩影。钮骠通过将个人艺术经验上升为普遍理论,使戏曲教育摆脱了传统师徒制中容易失传的脆弱性,获得了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延续的制度保障。
面对戏曲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的现实困境,钮骠先生展现出文化守夜人特有的清醒与定力。他拒绝将戏曲"博物馆化"的保守倾向,也警惕盲目创新导致的异化风险。在《论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他提出"移步不换形"的辩证观点——戏曲需要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但不能丧失其美学内核。这种平衡智慧体现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严格坚持戏曲程式规范的教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理解角色心理现实。他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又能适应现代剧场审美需求。钮骠的坚守证明,真正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活态的、能够自我更新的生命体。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钮骠对戏曲的守护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授。他敏锐地意识到,戏曲危机本质上是文化语境的危机——传统戏曲所依托的农耕文明价值观与审美趣味,与现代都市生活存在深刻断裂。为此,他致力于戏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修复:编纂《中国戏曲史教程》以重建历史记忆,参与戏曲动漫化尝试以培养年轻受众,推动戏曲进校园以重塑文化土壤。这种系统性保护思路,体现了他对非遗传承的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技艺的存续,更是整个文化生态的维系。在钮骠看来,戏曲传承不是简单的"过去向现在的投射",而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钮骠先生的教育实践最具启示性的,或许是他对戏曲教育人文维度的强调。在技术主义盛行的时代,他始终坚持戏曲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教导学生"演人物而非演行当",注重培养演员的文化素养与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戏曲训练中容易形成的机械模仿弊端,赋予表演者创造性诠释传统的自主权。钮骠的许多学生成为当今戏曲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功印证了一个真理:传统的活力不在于复制,而在于每一代表演者都能在其中注入新的生命体验与文化理解。
回望钮骠先生七十余载的艺术人生,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守夜人的孤独与荣耀。在娱乐多元化的时代选择坚守戏曲,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文化寂寞;而能将一门古老艺术带入现代教育体系并使其重焕生机,又成就了非凡的文化功业。钮骠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保存了多少传统剧目或培养了多少优秀演员,更在于他示范了一种文化态度——对传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以开放而审慎的姿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这种态度对于面临传统文化现代转型难题的当代中国,具有超越戏曲领域的普遍意义。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冲击下,如何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而又不陷入封闭保守?钮骠先生用他的一生给出了答案:深入传统才能超越传统,理解现代才能批判现代。这位戏曲老人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以教育为舟,以理论为桨,摆渡着戏曲艺术穿越时代的激流。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如何保持连续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的生动诠释。
资深编辑:蔚蓝
美术编辑:海朱
图片编辑:孙运良
文字校对:冯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