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戏台》火了,陈佩斯回应:有观众等你,是最大的幸福!

更新时间:2025-08-04 21:02  浏览量:1

1979年,25岁的陈佩斯跟随父亲陈强,主演了个人首部电影《瞧这一家子》,正式开启演艺生涯,也为中国喜剧电影拉开了新的序幕。
2025年,72岁的陈佩斯,在阔别影坛32年之后回归,带着儿子陈大愚,出现在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戏台》中。

不光是逗乐,更有对艺术的坚持

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从舞台到银幕走了整整十年。一经上映,立刻引起广大观众关注,无论看没看过话剧的观众,都会带着期待走进影院,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解读和观点。

对此,陈佩斯坦言,当初创作话剧《戏台》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大道理,就是单纯想做一个扎实的喜剧。“京剧戏班这个背景,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乱世里头,一群人在台上台下折腾,本身就够荒诞的。演着演着,观众自己就看出来了很多内涵,讽刺的劲儿自然就出来了。”

陈佩斯说,“现在看,可能好的喜剧就是这样——你先得把故事写圆乎了,把人写活了,那些对时代的观察和隐喻,不用你说,观众自己就品出来了。”

从话剧《戏台》到电影《戏台》,这一路走了十年。陈佩斯感慨道:“说实话,十年前刚排这台戏的时候,哪敢想能演这么久啊!一部作品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每次演出,我们都当作第一次演,都往戏里带点新琢磨,不是一味讨好,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在剧场里跟观众一点点磨出来的。戏要常青,就得像以前的老艺人说的‘带活气儿’,既要守住根本,又要懂得让戏‘呼吸’。”

话剧《戏台》演到第三年的时候,就有人找陈佩斯表示想拍电影。“但那时候大家心里没底。观众能不能接受?我自己离开电影行业那么久,还能不能驾驭?所以第一次合作没成。”

十年中,《戏台》一直在调整。陈佩斯说,直到电影剧本阶段,终于把真霸王金啸天的戏份改得更精彩了。原来的剧情,金啸天一直昏迷到结尾,现在让他提前醒过来,和假霸王在台上相遇。这样一来,喜剧冲突更强了,戏班、大帅、伙计几方的矛盾全挤在一块儿,怎么收场?谁上谁下?观众看着更揪心。更重要的是,真霸王在台上听见大帅侮辱戏班的人,心里憋着火,最后愣是一字不改,按老规矩演。

“这一改,戏的立意就起来了——不光是逗乐,更是对艺术尊严的坚持。”陈佩斯感叹道,“所以啊,十年磨的不光是故事,还有我们对这个戏的理解。电影刚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舞台没法呈现的东西,真正做扎实了。”

和话剧《戏台》不同的处理,还有电影《戏台》开场拍了一场战争戏, 1:1还原了火车和铁轨,把它们搬到了片场。据陈佩斯之子陈大愚透露,为了拍电影中的战争场景,剧组搭建了瓮城和大帅府,设计了剧院的内部结构,在场景上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电影最后“彩蛋”中出现的男旦凤小桐投河自杀,也是原本话剧中没有、电影中加进的内容。陈大愚表示:“凤小桐这个人物不单是一个唱戏的旦角,他也承担了很多‘戏眼’的工作,代表了不允许他人践踏的一种抗争。所以凤小桐最后去跳河,是角色内心的选择。”

在陈佩斯看来,戏剧和电影的区别很大,“舞台的动作是很夸张的,要有高度的象征性,而电影中的表演则必须实,更需要细腻,所以我就会做一些不同的设计,比如班主和戏班其他几人的关系也更微妙,这些就可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

对于观众们看完电影后的不同观感,陈佩斯认为:“谁都会有观后感,尤其是看过话剧的,更会产生观后感,因为戏剧是戏剧,电影是电影,这两个严格说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好的戏剧很有可能成为好的电影,因为它剧本结实,文学架构精巧,所以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30多年没拍电影 一直在学习

《戏台》电影开机当天,恰逢陈佩斯70岁生日。拍第一个镜头的时候,陈佩斯在现场机器前喊“预备开始”,“说的我自己都想乐,大伙也都偷着乐,满剧组都偷着乐,真是个老头。人家都不说预备开始,都说英语了,现场所有发令全是英语。但我张不开嘴说英语,我说对不起,我还得说‘预备开始’。”

工作人员让陈佩斯到导演间里,但他不愿意远远地通过显示器看演员表演,“我老在帐篷外头散步,或者看现场,我就喜欢在现场面对面的看演员表演,我自己也参与。我不喜欢钻在里头,看着机器我受不了。”

陈佩斯说自己这次拍电影,其实也是一直在学习。“这也是我的重新的起步,所以我一定要先把技术上学好。”《戏台》电影的工作团队十分资深和专业,也给了陈佩斯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合作的演员,陈佩斯都非常满意。他认为扮演大嗓儿的黄渤表演很生动,“他这个人精力旺盛,一天到晚精神头特别大,他的脑子一直在飞快运转,我能看出来。他到现场一看,两个眼睛就放光,然后突然发现哪有什么问题,立刻他能给你指出来。他还拉着其他演员一起走位置,特别有意思。”而扮演洪大帅的姜武则是个慢热型,“但他一旦认准了以后就非常准确,永远不跑调。太漂亮了。”

“余少群是一个内敛的人,他和凤小桐这人物特别贴切,好像就是给这人写的似的,我们从一开始要拍《戏台》找演员的时候就问过他的时间,因为男旦这个行当非常少,我们第一个找的就是他。”

演员尹正是个戏迷,原来演过和京剧有关的作品,陈佩斯看过,很喜欢,“对尹正来说,金啸天这个角色就是手拿把掐、攥在手心里的活儿,一上台就有,这个角色真是就该着他。”

扮演剧院经理的杨皓宇拿捏人物也是一绝。陈佩斯说:“他跟我有相同的经历,都是从跑群众小角色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从一个一个戏锻炼出来的。”

谈及儿子陈大愚在电影中扮演的徐明胜,陈佩斯以一句“还行”带过,但也评价道,“他比我第一次上镜强多了。我们那代人拍戏紧张,胶片金贵,一开机就肉疼;现在数字拍摄安静自在,他们这代表演更松弛。”

陈佩斯自己最喜欢的剧中人物是徐卓儿扮演的六姨太。“这个戏里最痴迷戏剧的人是谁呢?不是我这个班主,也不是那个金啸天的大角儿,也不是凤小桐那个男旦,其实就是这个六姨太。她是这个戏里头,最痴迷戏剧的人,为了戏里的大英雄,她可以忽略生命,置生死而不顾。我特别希望演员能够把握住那种痴狂的态度,还有对戏里英雄的那种痴迷,那种热爱,对戏剧的热爱,能够用它来作为一个表演的支撑点,来创造人物。”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是大帅拿着枪逼迫戏班改戏,后台乱作一团,演员们吓得团团转。这一场戏在喊“咔”的一刻,陈佩斯没能绷住情绪,失声哭了出来。他说:“每一个人都有不可侵犯的信仰和尊严,我希望每一个看到这部电影的人,都可以解读出这个部分。”

艺术可以创新 但根儿不能丢

陈佩斯做喜剧,不仅是因为热爱。年轻的时候他觉得能把人逗乐特别有成就感,但干着干着就发现,喜剧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背后连着的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气儿。”

在陈佩斯看来,《史记》里写的“优孟衣冠”就是2000年前的喜剧演员,他们在那么早的中华文明史上就是创造笑声的人,从那时起喜剧就作为大家可以当作精神寄托的艺术形式而存在。

“现在的喜剧也一样,说到底,是在传承一种活法儿。喜剧可以用任何角色、任何方式来介入生活,关键是要能抓住时代的脉搏,让观众产生共鸣。有人总爱讨论喜剧该承担什么社会功能,但对我来说,第一位的永远是笑声——我得先完成对观众的承诺:是个能让人开怀大笑的作品。”

观众喜欢看喜剧,但喜剧比其他类型都难做。陈佩斯说,“因为它既要逗乐,又得在笑声里藏着点东西。说到底,好的喜剧一定是讲对人有用、对社会有意义的故事。但这个意义不是硬塞给观众的,而是藏在那些荒诞的情节里,藏在角色的困境里,等观众自己发现——就像《戏台》里洪大帅乱指挥的桥段,观众笑的是角色错位的滑稽,但品出来的可能还有其他的东西和感悟,这才是我心目中喜剧该有的样子。”

而喜剧的厚度从哪来?陈佩斯认为“得往文化的根上找”。“《戏台》中有很多细节——为什么戏箱不能随便坐?一个戏箱,装着几千年的讲究,都是带着信仰的。我们拍的时候,光考据这些细节就花了大力气。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喜剧冲突得从文化土壤里长出来。我们要尊重自己所做的这件事儿,这个舞台。只有尊重了,有了敬畏心才能做好,才能更好地传承。艺术就是可以创新,可以突破,但根儿不能丢。就像种树,你修剪枝叶可以,但把根刨了,树就活不成了。”

只要还有观众看 自己就会一直演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舞台,再从舞台回归电影,陈佩斯尝试过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就像唱戏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味儿。”

对各种新事物,陈佩斯也都始终抱着开放的态度。他看年轻人的脱口秀,还有短视频,“所有的新兴渠道都能成为创作载体,我都愿意主动了解,觉得有意思的都会尝试。”

陈佩斯当年拍电影时,用的是胶片,成本金贵,不能轻易出错,压力挺大,“这种压力倒也逼着自己在镜头前更留神些,把每处细节再磨得细些、稳些。”电视这个载体,让更多中国观众认识了陈佩斯,也更了解喜剧这个形式。话剧舞台的特点是实时性,“台下坐着千把观众,你抖个包袱,笑声立马砸脸上,这种即时反应很过瘾。舞台上没有叫停重来,演员的一滴汗、观众的一声叹,都是活生生的。在戏台上一次次打磨,把一句台词的气口、一个转身的节奏磨到分毫不差,这种雕琢的创作又是另一种体验。”

把《戏台》拍成电影,陈佩斯表示,算是把几十年攒的能耐全用上了。“话剧的筋骨,舞台的现挂,电影的镜头语言。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里头得装着真东西。”在陈佩斯心中,“只要是喜剧,意义都很大。”

不过陈佩斯也肯定道:“这部电影之后,我还是要回到戏剧舞台。” 在他看来:“舞台就是你给它付出真心,它就还你精气神,既承载我们演员的命,也勾起观众的魂儿。只要还有观众看,我就会一直演,有戏演、有观众等你,就是最大的幸福。”

对于流行的新词“长期主义”,陈佩斯认为,这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嘴边的“戏比天大”。“您看那些老戏班子,都是一代代人在死磕。搞创作就认一个死理儿:戏是磨出来的。我们有时候也得有这股子轴劲儿,为了一句台词能磨半宿,为了电影里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或者台词的气口较真,即使观众不会注意到,但我们自己心里得门儿清。要说最执着的,就是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我们要保持自己的这份尊重,这也是《戏台》能够让大家真正共情的地方。”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