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三河市历史人物—著名曲艺家高凤山

更新时间:2025-08-14 06:23  浏览量:2

王春良

高凤山(1921年—1993年),男,高楼镇沈家庄人,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和相声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曲艺团团长、中国曲协理事。

高凤山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六岁失去父母兄长,只身流落北京,靠沿街乞讨为生。七岁为“天桥八大怪”之一的著名天桥艺人曹德奎收养,学习数来宝,走上了艰辛而漫长的从艺之路。后又拜著名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打下深厚功底。十四岁开始独立卖艺,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罗荣寿、王长友、孙宝才等合作,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卖艺谋生,受尽了旧社会军、警、宪、特和恶霸势力的欺压凌辱。

新中国建立,艺人们自发地组织起了相声改进小组,高凤山成了小组成员。他们用曲艺的形式,积极编演新曲目,宣传镇压反革命、戒赌禁毒、婚姻法,告别了“撂地”为生的艺路。大栅栏内的三庆园,西单长安大戏院、吉祥戏院、儿童剧场,这些街头艺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圣地,却成了他们经常涉足的舞台。从此,曲艺的声望大振,高凤山的数来宝和相声更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的名字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熟知。

1951年,中央组织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高凤山毅然决然地踏上朝鲜国土。赴朝第二天,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就分组开始了战地慰问。高凤山担任小组长,白天冒着敌机的轰炸到战壕里慰问,晚上借着月光在坑道里为战士们演出。三个月的腥风血雨,他和战友们同呼吸,共命运,圆满完成了第一届赴朝慰问任务。

1958年,北京曲艺团成立,他被任命为团长。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影响他的演出和创作。在不会写字的情况下,靠着记忆和只有自己明白的符号,他改编创作了《壮志凌云》、《三废变为宝》、《小黑姑娘》、《闯王斩堂弟》、《李逵下书》等三十多个快板段子。高凤山除了做好团里的行政领导工作外,还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演员的“传、帮、带”上。著名的青年曲艺演员刘学智、王学义、石富宽、李金斗、王谦祥等,都是在他的关心培养下走上艺术舞台的。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戏曲学校等许多院校授过课,为越南的同仁们讲过学,大戏剧家欧阳予倩专门请他介绍过咬字发声的经验,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跟他学过绕口令。他还与人合作,出版了《快板研究》的理论文集。

1963年秋的一个晚上,高凤山领导的北京曲艺团被邀到中南海演出。演出结束,毛主席和演员们一一握手。当高凤山的两只手和毛主席那只温暖的大手握在一起时,他的热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是啊,一个曾经四处流浪捡破烂的手能够和毛主席的手握在一起,他怎能不激动得落泪呢?

几十年曲艺生涯中,高凤山对艺术精益求精,注意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博采众家之长,使他的演唱技艺不断丰富、独树一帜。他演唱快板书,吐字清晰,语言俏皮,节奏鲜明,气势流畅,唱段紧凑,一气呵成,板槽极稳而又富于变化,人称“高派”快板艺术,代表作有《同仁堂》、《杨志卖刀》、《黑姑娘》等。在相声艺术方面,他捧哏、逗哏、泥缝儿等技艺全面,有自己独到之处,代表作有《秦琼卖马》、《卖布头》、《数来宝》,《黄鹤楼》,《捉放曹》等。正是因为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他的许多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段子被多家电台作为保留节目,其生命力经久不衰。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