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 当下,却有人说要老百姓莫谈国事
更新时间:2025-08-23 15:18 浏览量:11
把那些年老人们的唠叨翻过来倒过去说几遍,真理也会变得像家里的老年钟:总在那里响,时辰却每次都挨得特别准。毛主席那句“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别人听着像口号,其实仔细一琢磨,你还真发现这话有点分量。可真到了茶馆、集市、家门口的那只旧藤椅上,啥叫“国家大事”,还是个难题。有人爱聊,有人怕事,更有人想说又不敢张嘴——这出“要不要关心国事”的戏码,从来没消停过。
要说几十年前,老北京的胡同口,小南门的巷子口常蹲着一帮退休的老人,手里攥着瓜子,嘴里嚼着闲话。国民党那个时候,风头正紧,茶馆墙上歪歪斜斜地黏着白纸黑字:“莫谈国事”——意思再明显不过,喝茶就喝茶,别提那点子动静。可嘴上说不谈,茶余饭后,还真少不了聊几句。你不让人议论,偷偷摸摸地说一说,反而越聊越痛快,越聊越上瘾。兴许哪个大娘咂咂嘴,还带点反骨劲儿:“不让说才见鬼呢,我们不关心,还有谁替咱家娃娃想想?”你看,这种不服气,从骨子里蹦出来,谁也摁不下去。
或许,那些端着架子的主儿压根儿就没明白一种事:人的心思,能堵得住?水还能被打堤的拦得死死的?别的不说,古人早就琢磨透了,动不动就来一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过掩耳盗铃的法子罢了。其实小老百姓最怕的是啥?是被蒙在鼓里,啥也瞧不见,甚至眼睁睁地看着自家小日子被风浪拍散,还被人说“你哪懂国家大事!”你说气不气人。
后来,换名字了。大伙儿都知道,“‘人民’二字,顶着呢!”可话音没落,总有人跳出来教育人:“国家的事,别瞎掺和。上面安排的,有你操什么心?”有时候我扒拉着小时候听来的旧故事,总觉得那些端着架子摆出八股腔调的人,好像总盼着百姓眼睛瞎了、耳朵聋了、嘴巴缝上。他们怕啥呢?怕自己的椅子不稳,还是怕真有谁看明白?不见得。
可你说,咱这家里的灯油、孩子们的学费,粮食的收成、年关的物价,不都是“国家大事”里的小折射?家长里短,拧巴着国家的走向。咱早晚凭啥非得被当成只会点头的“马列羊”?别忘了,名字上写得清清楚楚,“人民政府”,说白了,这摊子事就是咱分的一勺羹。怎么着,还得学会用勺子吃饭才算主人?
毛主席当年那句话,咱不说歌颂,反正是搁得住。谁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空话?有多少热血青年,九死一生,提着枪杀出一片天,是为了家国梦呢,还是“为人民服务”四个字里说不尽的心酸和自豪?这些个小人物啊,你不让我说,说也不全懂,可真凭谁认真琢磨,没人比自己更在乎明天。
再想想,那解放战争退潮、抗美援朝冒炮火,哪一次不是靠着底层小民,才把大局稳了下来?那时候,谁都没问:“我有资格关心国家大事吗”,只问一句:“我还能为咱家做点啥?”有老人后来感慨:“我们那会儿,就等着广播里亮嗓,村头有人喊会,三五成群地讨论上一番。”其实每次仗打到最难处,就是老百姓口袋里那点干粮,地头边上的老母鸡,凑起来一锅粥,撑着士兵扛过去。你说关心国家,是不是比想象中直接得多?
改革的大门一推开,话语多了。可也就是那时候,街头巷尾风又变了。有些高手开口闭口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扯得天花乱坠,不留一点缝隙。意思拐着弯儿就是:你们听令就行。这种话,到了蔬菜摊边,遇上一个精明的大爷,大半会冷笑:“吃亏的,有时候就是信得太多,懂得太少。”
说起来,咱国家,历来喜欢讲“居安思危”。可真要有天变了,该出主意的,还不是咱这群看天吃饭、碰头喊苦的实在人?港台、南海、远北,世界也闹得挺热闹。小民平日图个安稳,但遇事,谁都不挺身、没人提半句话,这哪是人民的国家?大伙心里明镜似的,嘴上多半不说,可一旦岁月静好有点摇晃,热乎劲就出来了。
这一世,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早没了,有的只有手机热搜、微信群的喧哗。可关心国事,并非谁想管闲事,压根就是每个小人物生来的权利。屁股底下的板凳,是不是主人的,还得自己踢踢试试。别等哪天外边山响雷鸣,才发觉自己从来没张过嘴。
咱们常说,国事家事,百姓自家事。谁不是摸着黑灯捎带琐琐碎碎地活着?说到底,兴许那年毛主席的唠叨,正是为的今天。自家家门口的瓜果蔬菜,也能聊出大江大河的波澜——国家的事,咱少不得要说几句。你我不是历史的主角,却总有出场的一刻。
照片就不多说了,谁懂谁猜。关于国事,关于听与不听,说与不说,谁也不见得真的有答案。但有些话,不该只让墙上的标语喊破嗓子。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