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红色文旅(67) | 《唢呐声声》:一曲家国史诗的当代回响
更新时间:2025-08-27 22:21 浏览量:2
在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的璀璨舞台上,一曲唢呐如利剑刺破时空的帷幕,将抗战时期大巴山的烽火岁月与当代青年的精神血脉紧密熔铸,勾勒出一幅震撼人心的艺术图景。巴中市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精心打造的独幕剧《唢呐声声》,以“小戏大魂”的独特创作姿态摘得桂冠,不仅为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鲜活的范本,更以唢呐为笔触,在民族记忆的宣纸上挥洒出一幅气吞山河的精神画卷。
唢呐
从民俗符号到精神图腾的华丽裂变
剧中,唢呐这一传统乐器,是川东北地区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符号,更是撬动历史褶皱、开启尘封记忆的神奇钥匙。当李唢呐、崔唢呐与小嘀嗒在茶馆中展开一场精彩绝伦的技艺对决时,民间乐器的喧闹声中暗涌着徐家大小姐对亡人的深沉执念——未婚夫血洒东北疆场,遗言“山河无恙,凤鸣朝阳”,如一声惊雷,将个人婚约瞬间升华为关乎民族存亡的宏大隐喻。
导演独具匠心,巧妙运用唢呐丰富多变的音色特质:时而如泣如诉,似幽咽泉流,诉说着儿女情长的缱绻缠绵;时而如战鼓擂动,似万马奔腾,激荡着家国大义的豪迈壮阔。当红军干部王先生以“国家危亡,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的振聋发聩之呐喊,无情撕开市井生活的平静表象时,唢呐声骤然转为激昂澎湃的《百鸟朝凤》曲调,完成了从民俗仪式到精神图腾的戏剧性转变。这不仅仅是音乐的华丽变奏,更是民族精神在苦难中觉醒、在磨砺中升华的生动写照。
茶馆
市井烟火中的革命启蒙现场
该剧以赵掌柜那充满烟火气的乡镇茶馆为镜像空间,巧妙构建起微观历史与宏观时代的深度对话场域。茶客们悠闲地嗑着瓜子,饶有兴致地围观“唢呐选秀”的热闹市井图景,与徐小姐毅然变卖嫁妆、茶客们群情激昂高呼“为祖国生命而战”的壮烈场景,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张力。
这种“茶馆美学”的匠心营造,暗合了老舍《茶馆》的深刻批判精神,却以更炽热、更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实现了超越与升华。当徐母从最初默许女儿将嫁妆换成抗日物资的隐忍支持,到最终喊出“川人从未负国”的痛心疾首、悲愤呐喊,市井小民的精神觉醒轨迹,宛如一滴晶莹的水珠,清晰地映照出整个民族在危亡之际的觉醒浪潮。茶馆,这一市井生活的生动缩影,在此刻化身为革命启蒙的神圣现场,见证了普通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觉醒与担当。
方言
地域文化的基因编码与情感纽带
川东北方言的巧妙植入,宛如一股鲜活的清泉,为剧作注入了浓郁醇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基因。从“毛头娃娃懂个球”的市井直白、“摆龙门阵”的烟火闲趣,到“身许国,心许卿”的文言化抒情,语言节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完成了从民间话语到革命话语的平滑过渡。
特别是当李唢呐用那粗犷豪放的方言喊出“龟儿子小日本,还莫得板凳高就想上天?老子一唢呐戳穿他脑壳”时,那粗粝的乡音瞬间转化为穿透时空、震撼心灵的战斗号角。这种“在地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使红色叙事摆脱了概念化的刻板印象,获得了直抵人心、触动灵魂的情感力量。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在此剧中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民间与革命的坚固桥梁。
留白
未完成的婚礼与永恒的进行时
全剧最富张力、引人深思的设计,莫过于那场永远无法完成的婚礼。当唢呐手们齐奏激昂振奋的《百鸟朝凤》送别红军队伍时,传统婚庆曲牌被赋予了全新的语义——这不再是个人生命中追求圆满的仪式,而是民族重生的盛大集体庆典。它寓意着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无数人毅然舍弃了个人的幸福,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
结尾处,唢呐声渐行渐远,如一缕萦绕心头的乡愁,而军号声破空而来,似一声激荡山河的号角。历史与现实在声波的共振中完成无缝衔接,暗示着红色基因的传承永远处于“未完成”的进行时。这种留白艺术,不仅赋予了剧作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更让观众在回味与沉思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永恒魅力与不朽力量。
破圈
青春面孔与时代强音的交响共鸣
《唢呐声声》的成功,在于它勇敢地打破了红色文艺“说教化”的陈旧创作窠臼。当80后、90后演员以青春的热血与激情诠释历史群像,当现场观众在唢呐声中不禁泪流满面、深受触动,这部作品有力地证明:红色文化完全可以用新时代的艺术语法激活历史记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剧中,徐小姐的未婚夫血沃热土、马革裹尸,将青春定格于烽火疆场;而今日之青年,正以“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在时代浪潮中接续奋斗。茶馆里的市井烟火、笑语温情,化作网络空间的青春回响、热血共鸣。巴中市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破圈”实践更具深远的启示意义——他们计划将该剧带入校园、社区,通过沉浸式演出让00后“触摸”历史温度,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起来”的创作理念,恰是对“以情为脉、以魂铸艺”精神的最佳诠释。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需要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更需要现实中的广泛传播与积极践行。
在《百鸟朝凤》那激昂澎湃的旋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被唢呐声深情唤醒的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砥砺前行的精神远征。当传统乐器奏响时代强音,当市井茶馆升华为精神圣殿,《唢呐声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世人证明:红色文艺的创新表达,永远在路上,永无止境。这声穿越八十年的唢呐长鸣,终将化作新时代的黄钟大吕,激荡着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家国情怀。它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红色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灯塔,照亮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