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看懂丁秋红让丁元英帮忙做工作,才懂丁元英为何要拔管子
更新时间:2025-08-26 07:50 浏览量:1
丁元英提出给病危父亲拔管子的情节,不管是剧里的家人,还是剧外的观众,大多没法理解。
家人对着他强烈谴责,不少观众也觉得他做得过分。
毕竟,百善孝为先,在普通人看来,这种放弃治疗的行为就是不孝,甚至是大逆不道,换谁做都得被身边人戳脊梁骨。
可丁元英偏不在乎别人怎么看,铁了心要这么做。
但他之所以敢这么坚持,其实在剧集开篇,他和妹妹丁秋红见面的那些细节里,早就藏着答案。
此前丁元英在柏林停掉了私募基金,回到国内后,就忙着清理公司的物品。
他刚下飞机,来接机的马主任就告诉他,妹妹丁秋红前一天到了北京,被韩楚风安排在阳光酒店。
丁秋红是丁元英特意叫过来的,因为他把公司解散了,准备开始隐居,公司的汽车和电脑,他要让妹妹带回老家使用。
与此同时,他给父母准备的治大病钱,以及汽车日常要用的费用,这两大笔费用都得亲手交给妹妹。
可丁元英一到酒店,就看到房间里收拾好的行李。
他对此有些纳闷,妹妹和妹夫刚在北京待一天,怎么就要走?
按说从老家来趟北京不容易,怎么也该多待几天逛逛。
但妹妹的理由很实在:一是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妹夫是请假来的,得早点回去上班;
二是这酒店一天要一千多块,虽说钱是韩楚风出的,但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想浪费;
三是她和丁元英没什么共同语言,聊不到一块儿去,沟通费劲。
他们不想给丁元英和韩楚风添麻烦,只等着丁元英一来把事情交代完,就马上出发回家。
交代事情时,妹妹跟丁元英提了个请求,说想让他给父亲打个电话,帮忙劝劝父亲,让父亲同意把家里的茶馆改造一下。
丁家有三个孩子,丁元英是老二,上面有个大哥,秋红是最小的妹妹。
平时大哥和丁元英都在外头忙,没法陪在父母身边,一直是秋红守着家,帮父亲打理茶馆。
在秋红眼里,丁元英学历最高、眼界最宽、挣钱也最多,父亲大概率会听他的话。
可没想到,丁元英和父亲站到了一块儿,也不同意改造茶馆。
虽说这事让秋红有点失望,但她也能听进去丁元英不同意改造茶馆的理由。
从这段就能看出,丁父很愿意听丁元英的话,他们父子俩彼此最能理解对方的心意。
丁元英的特立独行,家里人都是不理解的,这一点从丁父突发疾病就能看出来。
大哥和他在一起,要么没话说,要么大哥就得跟他吵吵。
母亲更是埋怨丁元英不孝,妹妹算是最尊重丁元英的,但她也理解不了丁元英的行为。
一家五口人,除了父亲躺在医院昏迷,其他三人都不懂丁元英。
而丁父很可能是家里,相比较来说,最支持丁元英的人,也是最能理解他的,要不然也不能让他念那么多书。
也正因为这份父子间的理解,后来丁父突然脑溢血住院,当医生告知家人老人很可能会变成植物人时,丁元英直白地向医生怎样能让父亲离世。
虽说植物人需要花费好多钱,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
但大几十万的费用,对于丁元英根本不是问题,而且他早就把给父母治病的钱准备好了。
可他认为如果父亲最终只能是个植物人,那就没有必要治了。
他考虑的不是钱,而是父亲的尊严。
丁元英在父亲病床前,曾对着父亲的耳边说:“爸,您的心思我知道,但现在还不是时候,现在还没结果,您一辈子都是硬骨头,如果真是那种情况,我知道我该怎么做,您就放心吧。”
这话把他的想法说透了,他太了解父亲了,一辈子宁折不弯,是个不服软的硬脾气。
这样性子刚的老人,绝对忍不了自己成了植物人。
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依赖别人,一点能自己做主的能力都没有,哪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对父亲来说,这样活着比死还难受。
而且丁元英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拔管子”。
他的底线很清楚:必须等医生明确说父亲成了植物人、确定没法治好后,才会放弃治疗。
他从没随便放弃父亲的命,是先尽全力治,等结果出来了,才做的决定。
面对丁元英的决定,家人的反应特别一致。
大哥非要接着治,不是在意父亲舒不舒服,而是怕 “不救” 会被人骂 “不孝”。
母亲和妹妹的想法也差不多,怕外人的指指点点。
但丁元英不一样,他没跟着“世俗的孝”走,而是站在父亲的角度想。
家人眼里的“孝”,是“让父亲活着”这个结果,哪怕父亲活着是煎熬。
丁元英的“孝”,是“让父亲按自己的心意活(或者走)”,是尊重父亲一辈子的骨气和尊严。
他不是不爱父亲,反而是因为太懂父亲,才做了旁人没法理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