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胡集书会:“中国曲艺活化石”
更新时间:2025-08-29 01:16 浏览量:1
【开栏的话】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自2004年启动,迄今已走过20余年历程。滨州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66项、市级214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34名、市级198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这是一份珍贵的滨州记忆,亦是“在知爱建”的宝贵财富。自今日起,本报开设“在知爱建·滨州记忆——匠心传承”栏目,将逐期推出滨州非遗专题报道,邀您共同品味岁月沉淀的美好。
滨州市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推被誉为“曲艺活化石”的胡集书会。这一传承八百年的民间曲艺盛会,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人王秀兰在胡集书会上表演。(李振平摄影)
八百年熬制的“文化老汤”
《惠民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记载: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
宋时北方流传“说浑话”。宋末流行“鼓子词”。当时,惠民一带盛行“评话”,每年于县城举办书会。惠民作为西汉滑稽大师、文学家东方朔的故乡,被说书人视为祖师爷的渊源之地。曲艺名家康进之的元杂剧《李逵负荆》曾在此流传,并影响了《水浒传》创作。
历史记载,元初因兵乱,艺人们将书会迁至惠民城东南七十里的胡集村。
书会之所以落脚胡集,与当地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据民国初年《续修惠民县志》记载,该县南境趋重工商业,往来平津贸易者多,境内商业中心在胡集。每年正月十二,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群众纷纷前往胡集置办元宵节用品,这为书会的举办提供了天然的文化消费场景。
但不同于史料记载,民间还流传着其他两种说法:一是“竞争说”,相传南方艺人与北方艺人曾在此打擂对垒,最终促成书会的形成;二是“自然形成说”,认为胡集书会是当地经济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
自古以来,胡集书会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民间流传着“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读遍万卷书”的说法,还有“不图宅子不图地,图的是胡家集那一年十三台子戏”的说法。意思是姑娘们择偶时更倾向于嫁到胡家集,只为能方便看戏、赶会热闹。
据1934年编纂的《惠民县志》记载,当时惠民县有1000余个自然村,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村庄都会聘请说书人前来说书,每村花费约4元。用现在的话说,被成功邀请的说书人收入颇丰。
书会最繁盛的时期当属20世纪60年代前后。据老艺人回忆:“胡集书会鼎盛时,艺人多达二三百档、400余人,少则也有50多档、100余人。听众多时超过10万人,少则也有3万人。”
北方曲艺的“满汉全席”
胡集书会,是北方曲艺的“满汉全席”,汇聚了天南地北的艺人。他们跋山涉水而来,带来的不仅有传统的大鼓、快板,近年来,常有稀有曲种亮相,如渔鼓、窑调、捽缰大鼓、河间大鼓、东路大鼓、数来宝等。其中,山西潞安大鼓以其“唱时不奏、奏时不唱”的独特表演方式引人注目;而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的莺歌柳书,则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外,单弦岔曲、江西萍乡春锣、信河道情等曲种也纷纷登台,使得东北的热烈、江南的委婉、燕赵的悲壮、中原的激昂在此交融,竞相绽放。
天津曲艺在胡集书会中尤为引人注目。滨州与天津有着深厚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前,无棣、惠民等地很多人赴天津学艺做学徒,惠民县大年陈直通天津的班车已有几十年运营历史。在曲艺界,西河大鼓艺人刘田利(无棣水湾人,明星刘诗诗的爷爷)和相声名家高英培(祖籍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乡大高村)都是这一渊源的见证者。近年来,天津演员积极参与书会,为胡集书会增添了独特的“天津味”。例如,在2018年的“曲艺盛宴”上,17个节目中有10个由天津演员表演,仅天津市曲艺团就有14人参演。
胡集书会从庄稼地里孕育而生,如今已声名远播,名家荟萃。以下是一份不完全的名单:刘兰芳、姜昆、唐杰忠、牛群、高元钧、孙镇业、马增蕙、郝爱民、郭全宝、唐爱国、徐少华、鞠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芳。她常说:“我有个‘根’在胡集,胡集书会兴则我荣,衰则我耻。”
1987年,刘兰芳在胡集书会献艺,“曲山艺海”的胜景成为书会历史上的经典瞬间。她常向同行展示当时的演出照片,并建议:“胡集书会是说书艺人的圣地,不到胡集书会将是很大的遗憾。”刘兰芳还在胡集收了2位爱徒:一位是享有“山东小刘兰芳”之称的张红霞,另一位是“关东山里红”许同贵。因此,她常说:“去胡集就是回家”。
催人泪下的传承故事
2015年胡集书会,当时身患癌症的沧州大鼓艺人石景芬执意前来,家人和徒弟含泪劝阻也无济于事。“不让我去,化疗我也不做了。”老人坚持道,“再看一眼胡集老听众,再给学生当一回‘梯子’,这是我的梦……死,我也要死到胡集的舞台上!”表演结束回到沧州一个月后,石景芬倒在了舞台上,时年74岁。
如此绝唱,在胡集书会上演了数百年。
在草根艺人群体中,有很多是残疾人,尤其是盲人。对他们来说,弹弦说唱、算卦问卜是有限的职业选择。“3个孩子都是在胡集书会长大的。”德州乐陵西河大鼓艺人陈兰芬说。她虽不是盲人,但她的老师和丈夫都是盲人。她的启蒙老师是她的两位亲叔叔,两位叔叔都是盲人。小时候,陈兰芬就为两位叔叔引路,在街头卖艺。因此她说,来胡集赶书会就像回娘家。老伴去世时,她嘱咐孩子们,再穷也不能卖弦子,毕竟老两口靠着这副弦儿养活了一家人。
自2006年起,随着非遗保护政策的出台、施行与细化,艺人们的境遇也得到显著改善。非遗进课堂成为常态,老艺人纷纷登台授课,成为校园里的“民俗教授”。
如今,书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赛事、展演、研讨、艺人下乡活动同步开展,胡集书会主题曲MV、标识和吉祥物相继发布,周边文创产品陆续推出,数字曲艺资源库在建设;曲艺阵地在扩大——除曲艺文化公园之外,胡集书会展播中心已建成投用;曲艺新苗在成长——“曲艺进校园”成效显著,当地已培养500余名少儿曲艺新人;书会走向四季日常——当地打造曲艺小书场、曲艺大集,举办胡集书会消夏文化活动。书场打擂不夜城、消夏书场、曲艺专场演出等活动精彩纷呈,全年展演活动达30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