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绍增在杜月笙场子输80万,他肉疼想赖账,杜月笙的处理让人叫绝
更新时间:2025-08-30 03:46 浏览量:8
江湖里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有时候比手里有刀的人还让人头疼。范绍增就是这样,嘴皮子一抖,不知多少人心里发怵。他不喜欢读书,读书太板正,不够味儿。小时候就混迹在茶馆里,听那些说书的,故事一套一套的,比课本精彩。大人们常挂在嘴边:“说得好听,叫口才;说得难听,是吹牛。”你说范绍增是口才,他还真能把日子过成一段传奇。
那会儿,四川的天,总有点灰蒙蒙。他在街头巷尾转悠,没个正经模样,却自带种江湖气:说话时候眼神滴溜溜转,嘴角仿佛总有没说完的事。小时也是,家里管不住,他自己却有主意,茶馆、灰棚、弄堂角,哪里热闹往哪里钻。范绍增喜欢“袍哥”,觉得那是一种活法,带点义气,也带点豪情。他混进袍哥门下,跟一群人称兄道弟,白天奔忙,晚上则在药铺后院喝点酒,讲讲外头的新鲜事。
1911年那阵儿,时代像锅里的菜,猛火催着翻腾。张作霖在当地掀起风浪,范绍增在一帮兄弟里喊得最大声——那种声音,不是故意的,是混混里练出来的底气。也是这股子劲儿,让张作霖对他多留了个心眼。江湖讲究认兄弟,不过范绍增更讲究机会。于是他入了同盟会,把自己从茶馆弄堂,一脚踢进了热闹的天下。
你说命运是条直路,那是骗人的。张作霖一度败走,范绍增也跟着进了山。落草为寇,有时候不只是被逼无奈,也是江湖规矩的一种。渠竹那片山头,抢过财物,争过地盘,夜色里点篝火,范绍增常常一言不合就能说动一批人。什么叫大总管?不是挂个头衔,而是吃肉分馒头都得听你说。
后来,烽火又起,说不清是反袁还是护国,不管怎么变,在兵戎间混的人,得会顺水推舟。范绍增随张作霖南征北战,日子过得急促,屁股还没坐暖就又要马不停蹄。团长的位置风头正劲,可真坐下来的时候,范绍增心里也有怕——枪林弹雨未必致命,人心难测才叫人心惊。
江湖好汉靠的不是蛮力,而是人情世故。有一年,杨森想借刀杀人,盯上了范绍增。明面上请你吃饭,背地里下套。范绍增警觉,知道自己这身江湖底色,到哪里都惹人注意。他转身投靠了刘湘,这回是局里的要角,被当成了博弈桌上的棋子。不过棋子也会说话,有口才的棋子不容易被轻易丢掉。流转在刘文辉和刘湘之间,他处处留着心眼,但其实也是一肚子无奈:这江湖,说到底,谁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
话说回来,范绍增的故事听着热闹,有时候想想也让人揪心。他那一套谋略、打算、耍嘴皮子,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是活法,可放到咱们现在,是不是就“有点不正当”?他干过的那些事,不少明面合规,暗地里却见不得光。一些人说这叫“社会能力”,可终究别把他做榜样。哪怕有点本事,也带着点江湖的险险气。
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件事:范绍增并不是靠头衔发财,也没过上人们眼中的好日子。他混得是智慧,是能在乱世里活下来的勇气和变通。你要说启发嘛,不丢人。那年代,不读书就没法有出路?他偏偏用嘴,硬是在茶馆和沙场交接处,将命运拧了一拧。真的遇到事,不要先认怂,这条道理放到现在都用得上。
说到沟通,范绍增骨子里懂得“逮着什么人说什么话”,看人下菜碟。这点本事,很多清高的人还真不一定学得来。他说服,联络,调停,随口一句话,能让两个怄气的伙计心平气和。他知道分寸,也知道人心软硬。谋略那一套,更不是哪本兵书能教出来。范绍增一边安顿自己的小团队,一边琢磨怎么扩大地盘。有朋友说他身上有股“野路子”的智慧,其实就是把生活琢磨到骨子里。
也许你会问,这种人现在还有用吗?社会规矩多了,江湖路子走不通了吧?不假。但范绍增那种能说能变通、处世灵活的劲头,搁谁身上都吃得开。只是,别忘了时代有底线。学他的“嘴皮”,不学他的“野气”,大概才是真本事吧。
闲聊两句范绍增在上海的趣闻。那会儿的上海,纸醉金迷,号称“冒险家的乐园”。范绍增也是,沾着点军火买卖的边,一脚踏进了老洋房,玩乐、赌场、三教九流都走。有人说他是花花公子,其实更像是江湖中骑缝人。一晚上就能输掉八十万,那种气魄,有点让人汗颜。可钱不是万能,拖账不还时,碰上杜月笙了——上海滩里最不怕人赖账的爷。杜月笙不同,盯着范绍增,顺手收了他的困局,还递了根橄榄枝。两人一来二去成了兄弟,这里头的门道谁看穿了谁,谁又成了谁的助力,谁也说不明白。
范绍增还喜欢钻营些男女情事,听说他把一个舞女花旦“推荐”给杜月笙,结果自己轻松追到她。花团锦簇、情深一刻,表面风光无限。可人的命运轮流转,有风头的日子其实也脆弱。范绍增后来去了香港,竟没带上她。故事断在这儿,像是在日头下被风吹熄的蜡烛,王韵梅的下落,谁都说不准。
至于那场上海小姐选美,真是眉眼当中有千丝万缕。谢家骅,是化工大亨千金,王韵梅,就是范绍增的“红颜”。选美打到最后,唏嘘一片。冠军不是贵族,而是风尘舞女。坊间议论纷纷,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杜月笙是幕后推手,这场比赛不过是给兄弟老婆镀金。你说是算计,还是帮衬?人情里,总有点说不清的味道。
可惜了,这段传奇没走到最后。范绍增为了自己的路,终究还是轻轻把身边人抛下。王韵梅的结局像江湖上的旧事,说着说着就没了下文。有时候想,一段情,几分名,能留住什么呢?
讲到这儿,倒觉得范绍增像一出戏,开始热热闹闹,合幕时只剩舞台上的一两道光。我们是后人,总说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可真进了乱世,谁又真能安安分分?范绍增的故事,不必当作榜样,但也别全盘否定。至于江湖的智慧,口才的利器,不知在谁的生活里,悄悄地还在沿袭。有时候想,人这一辈子,到底是风风火火走一场,还是在纷扰中守一隅?这样的问题,也许只有每个人自个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