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经过自家小区保安身边时,你会对他们说“你好”吗|书单2508

更新时间:2025-08-31 12:13  浏览量:5

如果这世界是一张网,那么因分工与协作,每个生活在这个网上的人,其的动作都会在网上产生涟漪。

茶馆里的茶客,小区门口的保安,矿山上的矿工……

发生在他们身上,看似“遥远”的故事,藏着容易被人们忽略却真实的日常。

在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份“微记录”书单。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作者:王笛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茶馆是他们唯一的消遣地。一位老茶客从1977年便开始光顾茶馆,他每天早上7点到8点在茶馆喝早茶,然后才去上班。下班后也会在茶馆里待上几个小时再回家。退休后,他经常一整天都待在茶馆里,有时从家里带午饭来,有时就在茶馆里买碗三四块钱的面条吃。林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从眼镜店退休后,觉得无聊,于是家人带他去大慈寺的文博大茶园散心,他便成了茶馆的常客。平日子女要上班,他自己来;周末则和子女一起来,暑假还带他的孙子来。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小茶馆当中有大社会”,小小一方茶馆,是许多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缩影。

在这方面,王笛是专家。许知远曾说:“大部分外地人了解成都的茶馆都是通过王笛”。

自1998年开始写《茶馆》的第一篇论文开始,王笛持续研究着遍布在成都的各处茶馆。这本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茶馆的书,便是《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的姊妹篇。

这一次,王笛进一步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呈现成都公共生活空间与市民休闲方式的演变。1983年鹤鸣茶社恢复评书,1997年望平街的拆迁……宏大历史下的“小人物”,他们的争执、闲聊、谋生、娱乐,构成了最鲜活的成都。

《大门口的陌生人》

作者:何袜皮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刚开始,保安们都以为我是物业公司的人,对我很尊重也很防备。即便我向他们解释我是在做研究课题的学生,多数保安仍然无法理解我在干些什么,有些人觉得研究者大概和记者差不多,还有些人被我的课题逗乐了——“竟然有人想研究我们?”

田野调查期间,我遇见的每个人,包括保安自己,几乎都在强化这个工作的刻板印象。“我不懂为什么给你的论文选了这么个题目,跟这些人混在一起,你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大门口的陌生人》

为什么中国城市住宅小区需要那么多保安?为什么在犯罪率持续下降的时候,保安业务反而蓬勃发展?为什么保安的日常工作变成了开开小区门,理理花草,他们真的能保证安全吗……

为了搞清楚这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人类学博士何袜皮在某小区的物业公司里,应聘了保安职位。在那九个月里,她与保安们一同工作,观察着他们的生活,也记录着这些小区业主们熟悉又陌生的面目。

她发现,他们虽然叫“保安”,但工作其实跟安全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通过长时间细碎的劳动,来维护小区生活的总体秩序,以及“谁高谁低”的位置关系。

他们夹在物业和业主中间,要同时满足保安公司、物业和业主三方的需求。他们的职责是驱散城市居民对不安全的担忧,可在履行安保任务时,又会令部分居民产生疑虑与戒备。

在这本书的末尾,作者写道:“这本书是对这个行业和里面的人的一个阶段性记录……我也希望读者读完书后,在经过自家小区的保安身边时能问候他们一句:‘你好’。”

《人间旅馆》

作者:陈年喜

出版:天津古籍出版社

为了防止落石头,井口加了盖板。关了井盖,我们就完全陷在了黑暗里,得靠头灯的光亮。每次下井时,我都会告诉井口值守的四川女人别关井盖,我们在下面很难受。开始她不敢违章,她说,有啥难受的,不都是那样干活儿吗?我说不一样,有天没天不一样。我们干一阵子活儿,就抬头看看天空,有时有云飘过,有时有鸟飞过,更多时候什么也没有,就那样干干地蓝着。但就会觉得还有东西在和我们做伴儿,孤独和害怕就少一些。

——《人间旅馆》

“矿工诗人”陈年喜,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粗粝、坚实的质感,如同他曾经日夜相对的岩石。

许多人的眼中,旅馆只是暂时停留的地方。但对这本书中提到的矿工、背水客、烧炭工、南阳小贩、县剧团老生等职业身份而言,“旅馆”成为了平凡劳动者存在于世的证据。就像是陈年喜自己,他写道:“几十年来以及今天,我总是在和旅馆打着交道。”

在书中,计划去喀喇昆仑山找玉的人,他们带着干粮和帐篷沿叶尔羌河而上;在山脚的岩石上打孔的工人,用炸药炸出一条便道……在这本书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纠葛,也没有激烈的生死搏斗,陈年喜只是以“旅馆”为线索,写他漂泊的前半生中与旅馆有关的回忆,描绘普通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寻找那条“活路”的故事。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作者:扎十一惹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村子里的房子叫做“土掌房”,家家相连,可以通过房顶去其他家串门,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聊天或者烤土豆时,经常会听到阁楼上有脚步声。一点儿都不稀奇,是邻居要去另一户人家所以从我家楼上过路而已。房子下有很多地道,排水也可以走人,也是家家相连,我们时常钻地道去找小伙伴玩,搞得全身都是污泥。要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点儿言过其实,不过大家似乎都没有什么防盗的概念。反正都是穷人,也不在乎你偷走什么。

但我一直很想偷一片星光回家,因为我实在是太怕黑了。农村的夜总是格外地黑,屋里黑得彻底,屋外星光亮也亮得彻底。普蓝色的夜晚,星星就像水一样流动,它流向一个无尽的地方,最后落进山和山之间的缝隙里。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我叫扎十一惹:扎是家族名字,十一是我出生的季节,惹是一种草。我生于1990年,花腰彝族,是在云南高寒山区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在这本书中,扎十一惹记录了她的成长故事:15岁第一次穿牛仔裤,被奶奶拿着竹条追了半座山:“露大腿的衣裳,和光屁股有什么两样”;高考前夜躲在玉米地背单词,手电筒的光惊飞了夜枭,阿妈举着火把找来说,“女娃读书多了,魂就野了”;在上海地铁迷路时,她死死攥住临行前阿婆塞在绣花荷包里的火草绒,“迷路了就烧一缕烟,山神会指路”……

早年村寨贫苦,但也不缺天然的浪漫:花草、林木、阳光、小溪、山野、猫狗、牛马、小鸟、玩伴……她讲述了自己怎样从寨子走到镇上读书,又如何一步步进入县城,最终考到省外读大学,并在29岁离职写作。

她写寨子里的女人:煤油灯下的母亲、17岁出嫁的表姐、办夜校的女校长,也写自己在外求学遭遇的困惑和迷茫。书中没有美化故乡,也没有渲染苦难,她只是诚实地述说。她说:“最期待看到的反馈是‘我读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读到了扎十一惹’,就够了。”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

作者:阿痴

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

许多事情都是降临的。就像母亲为什么是那样,父亲为什么是那样,我为什么是这样,我们三个人为什么凑在了一起,生活为什么是如此而不是那般,等等。无论怎么使劲想,也根本想不明白。有时候想出来的原因,是强扭的原因,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的原因。谁也不知道,原因到底是不是那个。没有为什么,它就是降临了,就是发生了,就是如此了。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

这是一本长篇叙事散文,取法《追忆似水年华》,讲述从十七岁到二十五岁期间,一个年轻人漫长的精神危机该如何度过。

“我为了体面、赚钱,选择了这份工作,从而进入一种虚幻的生活里。”没考上心仪的大学专业,理想破灭的阿痴躲到小说和恋爱中去;在读研的日子里,她觉得日子“不着地”的空虚;工作时,她感受到自己被琐事磋磨,困于无意义的生活……

这些细小琐碎的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我不想虚假地活着,但我究竟该如何存在?

“我决定从此以后看轻生存,看重存在,脱去束缚,走向那条属于我的路。”这本书像一面镜子,适合那些正站在路口的人,每个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的一部分,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不鼓吹成功,真诚的陪伴每一个小节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的年轻人,迷茫并非弱点,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实习生 李憬怡 编辑 苏静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