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茅街坐茶馆
更新时间:2025-09-01 08:52 浏览量:6
胡宇
长沙黄兴南路、解放路上,永远都是摩肩接踵的年轻人,似乎全国的年轻人都要来这里打一次卡,才算完成了青春期的成长。
两个外地朋友来长沙不多,来黄兴南路更是很少,她们对满街的青春气息充满了新奇与疑惑,这条街有什么特别吗?我说这里是年轻人来长沙必打卡的地方,不说IFS国金中心,不说坡子街派出所,不说茶颜悦色,不说文和友,单是满街的酒吧和美食,就足以让人应接不暇。
但我今天带她们去的,都不是以上这些。穿过黄兴路的斑马线,沿解放西路往东步行,夕阳映着我们长长的倒影在洁净的马路上,路边挨挨挤挤都是小吃店,各种卤味、甜品散发着诱人的食物香味,路人似乎伸手可及。
已是晚饭时分,这些食物再一次强化了饭点的饥饿感。朋友再一次疑惑地问我:“这个时候我们真去喝茶吗?”她们知道我安排了晚上八点半去琴岛之夜看演出的计划。
“是的,喝茶。”我笃定地笑笑。
她们似乎更不踏实了,怀着疑惑与好奇跟着我走。不几步,我在小小的门楣前停下,门楣上挂着不显眼的木质招牌,上书“东茅街茶馆”,门洞引向小小的廊道。廊道很朴素,白灰粉刷的墙上,黑色毛笔涂抹着本土的民谣,诸如:“鸡婆叫,鸭婆叫,哪个捡哒哪个要。矮子矮,钓麻拐,麻拐一蹦,钓蚱蜢;蚱蜢一飞,钓乌龟,乌龟一爬,快些喊伢”。
她俩这时忘记了晚饭的事,不时驻足拍照,笑得孩子一样,说老家那里也有类似的童谣,可见天下的童年都是相通的。
穿过长长的廊道,面前现出老旧的门厅,进去以后,才发现我们“穿越”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一栋两层的通透式大开间,上面是简陋木梁,下面是简易水泥地,墙体斑驳,楼上楼下摆了二三十张木桌,或方或长,配以原色木凳。虽然陈设简单破旧,但又可看出细心讲究的精致,让人觉得清爽和放松。
真是喝茶的好地方。
我们选了一楼靠近水池的四方桌,水是活水,池边长着一株茂盛的芭蕉,水池上方是一个老旧的屋舍,墙上斑驳着一行标语残迹——“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处高大的水泥廊柱上,则清晰挥洒着红色的毛体大标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楼上楼下几个档口前的黑板上均用粉笔写着菜单和价格。作为茶馆主打,茶很便宜,8块钱一杯,付款后,领一个茶杯,到“打开水”的档口取一个竹编热水瓶,自斟自饮即可,只要你愿意,可以在这坐一整天。配茶的小吃也很便宜,比如2元一份的葱油粑粑,5元一份的花生瓜子。
这里也不只是喝茶的地方。实际上,更多人来这里是吃饭,除了浇头丰富的米粉面条,还有各种盖浇饭和美味的凉菜。客人需去各个档口排队,付费后自己取餐。店里基本自助,好似食堂吃饭一般。不过这也增加了吃饭的乐趣。我们的四方桌上很快摆得琳琅满目,糖油粑粑油亮金黄、甜润软糯;凉拌牛肉和去骨鸡爪是我喜欢的麻辣口感;毛豆生脆,捆鸡有嚼头。一个朋友还点了牛肉粉,另一个点了肥肠粉,活色生香地滋滋冒着热气,她们听我说,不嗍粉不算到过长沙,虽然用粉面当晚餐有点怪怪的,虽然她们一直在坚持减肥控制碳水。
菜很入味,夹了两筷子,我们几乎异口同声,“来一杯啤酒?”几杯冰镇啤酒下肚,更觉舒缓从容。放眼四周,满坐依然是时尚的年轻男女,与店里陈旧斑驳的装修,形成了奇妙的混搭,如同茶馆混搭在时尚前卫的解放西路。
茶馆前身是长沙市第三制鞋厂的废旧厂房,2024年改造成为长沙地方文化特色茶馆,开业后迅速火爆,东茅街茶馆排队喝茶成了长沙一景。一年后的现在,店里仍是满客,但已趋于正常状态,每个档口前只需略略排队,有着恰到好处的热闹和松弛。
左边邻桌坐着两个女人,各端一杯芝麻豆子茶,凑近在说私房话,桌上摆了瓜子等零食,看似已经坐了很久。右边邻桌则有十来个人,他们把两张长条桌拼到一起,应该是约了来聚会的团队,他们的桌上也是晚餐配置,堆盆叠碗摆着各种吃食。
东茅街茶馆里,既有无事到这坐一天的客人,也有专门约了来谈事的职场人士,更有来寻找不同体验谈恋爱约会的青年男女和专程来打卡的游客。店里平时还有丰富的特色演出和非遗表演,可惜我们这一天没有碰上。
不过两个女人已经非常开心,到上世纪风格的茶馆里就着粉条喝啤酒吃卤味啜芝麻豆子茶,她们说是一辈子都难忘的奇妙体验。
饭毕,我们穿过大厅继续往里走,往里走也有一张门,出门是小天井,原来这里才是茶馆的正门,大门两边挂着一副对联:莫说何事且喫茶去,闲话家常便入禅来。出天井,就是东茅街,此时,夜幕已经完全放下,满街的红灯笼洒着黄晕的光。转上蔡锷路,我们继续步行,前面不远就是琴岛演艺。长沙之夜,正在一杯浓酽的茶里缓缓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