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七夕:爱,该是全龄共享的浪漫
更新时间:2025-09-01 17:17 浏览量:8
七夕将至,满街情侣手捧鲜花、餐厅排位爆满,可农村院门口独坐的老人、养老院里沉默的银发族,却成了这个浪漫节日的“透明人”。当年轻人忙着晒幸福时,老年群体的情感需求,是否也被我们选择性遗忘了?
商家促销海报上全是年轻情侣,社区活动名单里少见老人名字,连子女发朋友圈都只晒关于小家的合照——老年群体正被七夕的“浪漫叙事”悄然过滤。某社区工作人员坦言:“组织七夕活动时,第一反应就是面向年轻人,老人参与度低,怕他们‘不感兴趣’。”可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老人表示羡慕年轻人过节的仪式感,有少数老人承认节日里更孤独。所谓“不感兴趣”,不过是社会主动为他们划出的“安全区”。
“都这把年纪了,还过什么七夕?”这是许多老人对节日的自我调侃,背后却是难以言说的失落。某养老院78岁的王奶奶说:“年轻时丈夫在外地工作,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现在孩子都在外地,七夕对我来说,就是手机里群发的祝福。”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常被简化为“身体健康”“别添麻烦”,可他们同样需要被看见、被惦记。一位社区志愿者发现,当她邀请独居老人一起做手工巧果时,老人们眼睛发亮,甚至偷偷把成品拍照发给子女——“他们不是不需要浪漫,只是不敢主动要。”
打破老年群体的“节日孤岛”,无需大张旗鼓,只需多点小行动。社区可以组织七夕文化活动,让老人教年轻人做传统手工艺,年轻人帮老人用手机拍节日合影;商家推出银发七夕套餐,比如茶馆的“老友茶话会”、公园的“夕阳红摄影角”;子女更该主动为老人制造仪式感——哪怕只是一起包顿饺子、翻翻老照片,也能让老人感受到自己被放在心上。
七夕的“七”,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多”,本就该是包容万象的。当我们在朋友圈晒玫瑰、晒红包时,别忘了给父母打个电话,给邻居老人送块巧果,甚至只是陪他们坐一会儿、听他们聊聊年轻时的故事。节日的意义,从来不是划分群体,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温暖。爱,该是全龄共享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