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中国,白白丧失了三次强国弱敌和收复失地的机会
更新时间:2025-08-22 13:47 浏览量:8
生不逢时这事儿,谁没听过?可搁到一个国家身上,更是味道复杂得很。中国近百年,总有人隔着史书摇头叹息:成败就差一点火候,三次机会,白白从指缝溜走。有人说要是赶上了,咱们现在可就不是这么个地缘局面。真要这么简单,也轮不到后人硬啃遗憾了。可这三次,到底哪里看得见命运的冒头,又是怎么被无奈压下去的?
话说第一桩事要追到1917年,那年头的俄国——要是现在的俄迷听了,估计都得倒吸一口凉气。彼得堡的宫殿群倒了,沙皇一路逃到把最后一口气都送进历史的角落。那一年,革命像春潮一样冲垮了旧世界,红白还没分明,天已经塌了一半。城镇、村庄、铁道线上,死神挑着口袋在跑,被卷进火拼的兵士倒下了三百万,拖家带口逃亡的难民潮一眼望不到头。
你要说,大机会来了。要是哪国正逢盛世,攒了十几二十万精壮军队,这时看见一向威风八面的北方邻居,统统忙着自家打自家,边疆一线拆成了筛子,连个像样的防线都没了。你放眼望去,全是上下都在乱的版图泥潭。就说那片失地,无声无息数不清的草原、林海、山丘,本来就念念不忘。要真能趁着对面阖家办丧,闯进去收回家什,可能不是痴心妄想。
可实际呢?咱中国那时死水一潭。北洋大佬们各点小算盘,不是围着北京争地盘,就是到外省敛钱。有人说北洋软弱,也有说法儿——没本事自保,还谈啥举国行动。说句不好听的,甭管你心气有多高,炮筒子和队伍一旦烂成那样,也只能在茶馆里唠唠“如果我们有……”。结果不光什么失地都没挽回来,反倒被新冒头的苏维埃,把外蒙撕了出去,连声骂都来不及。
一转眼,历史拉到1945。世界二战快落幕儿,炮火声还没歇,各家大头目已经凑在一起讨论以后谁说了算——美、英、苏个个都是棋子控盘的主儿。有人也许不知道,这时候的美国其实把分赃方案都画出来了,日本本土、琉球、朝鲜半岛、台湾、越南都在筹码堆上来回拨弄。小桌子上,咱中国也坐着,却拿不出能让人信服的筹码:穷,乱,政局更是一塌糊涂。
想想看,假设彼时的中国像十年后的模样——兵扎得住阵地,国内铁板一块,美国要你在日本、琉球、朝鲜、交趾驻军,你点头就能真占着,那可真是惊天动地的翻篇。太平洋口子一举冲开,不说谁都畏惧,但是也未必会再上演后来那些围追堵截。更遑论台湾,说不定早成中国一部分,谁还助长得了后来的心病?可惜这只是“设想”,现实里蒋介石再会做梦,也救不活那一身疲态,最后还搅出场内战,把能被捡起来的机会又推回了命运的迷宫。
第三次机会呢,更近——1991年的冬天。苏联在新年钟声里轰然倒下,十四个共和国各奔前程。俄罗斯忙着养伤,新生的中亚各国也满是慌乱,后院连根……那时的中国已经咬牙走了十多年开放路,可家底薄,手头紧,更别提能不能趁火打劫。与俄罗斯一比,那点国力优越感聊胜于无,想做大动作,怕是捧了“玻璃心”。
其实那几年,变化大得让人头晕。美国一下找不到敌人了,咱们夹着尾巴、人前假笑,背后咬着牙,“先苟活,再图强”。有些老外交官私底下感叹:“眼皮子底下的机会,抓不得,硬咽。”你以为中国能板起脸拧走邻国资源?想都不要想,先保住大局别乱套,才是硬道理。多少外交场合,看着枱面上的新秩序,可以进可以退,脑子里其实算计的还是稳。
这些往事,说出来像是老人生气:“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胳膊就是拧不过大腿。真到现在,风没那么紧,火也没那么烈——可机会长得跟马路牙子上的猫似的,说来就来。俄乌战争一开闪电,俄罗斯气色又往下掉一截。新一轮谁坐庄、谁趁火捞油的盘子,暗地早围好圈。
人总会想,如果这时候再来一个大翻盘,中国能不能借机顺手牵羊?外东北那么肥的地儿,要真有一天划回版图,那日本想狐假虎威都虚得牙疼。可事到临头,真能摆上台面的国力和机会永远是两个演员,一个在镜头里摆造型,一个在后台捣鼓灯光。我们作为旁观者,后知后觉中敲键盘诘问:“历史要是倒带,你会怎么选?会不会一拳定江山?”
人生有限,国家命数就像浮在大年的蒸汽里。三次遗憾,三次向往,再多的假如,都敌不过一句老话——该来的躲不掉,能抓住的却常常看不清。是谁说过:“大国的命运,终究是等不得别人让路的。”我们也只能等下一个机会,看这回,是不是轮到中国把握那根攥紧的方向盘了。
可到了真要出手时,你我都已经不是故事里的那个人,我们的孩子,也许正是在他们那一代的深夜茶馆里,用同样的口气,继续叹气、羡慕、期待着,那个谁也下不了的“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