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路人生 一颗棋子的岁月回响
更新时间:2025-09-05 09:10 浏览量:4
编辑按
今天,我们满怀敬意地向读者推荐一篇饱含温度与力量的自传——《弈路人生》。它讲述了自贡市一位老者易树文先生以棋为伴、与时代同行七十多载的故事。
他从自贡茶馆里那个痴迷棋局的少年,一路成长为雪域高原上用棋局磨炼意志的战士;从工会岗位上为职工“守界”尽责的勤务员,到退休后走进校园、为孩子播种棋文化的“孩子王”——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落子无悔、步履坚实。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故事,更是助力我市青少年棋类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易树文先生“过河卒子不回头”的执着,能品味“大局为重弃小利”的胸襟,更能感受到“党有号召我必行”背后滚烫的初心。棋如人生,人生亦如棋。他的每一次“落子”,都呼应着时代的脉搏;他的每一段“对弈”,都写满了为民服务的深情。(刘晓丹)
弈路人生——棋盘内外的七旬光阴
易树文
我的一位挚友在《棋路上的你——送战友树文》散文诗中,以“纵横的河,驰骋的路,多少行程难以算计。马蹄、炮声、车轮卷动了智慧的步履”开篇,每次读起,儿时蹲在自贡茶馆棋桌旁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时,尚不懂得何为驰骋,只觉棋盘上楚河汉界,比街口石板路宽阔许多,仿佛藏着无尽的奥秘与远方。
常想“世事中举棋,人生里看路,与他人也与自己对弈”。而这盘棋能落得踏实,正因有党和国家的培养像无形的手牵着我落子,棋子教会我的道理,又让我懂得如何握紧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三者拧成一股绳,串起了我的七旬人生岁月。
少年:茶馆棋桌旁的“规矩”启蒙
自贡釜溪河边的茶馆总飘着热气,1954年夏天,6岁的我总蹲在棋桌旁,看大人们把“帅”藏在“士”和“象”身后。有回见个后生急着吃“马”,忘了自家“老将”被“炮”瞄着,我忍不住喊:“小心!”他笑我毛孩子懂啥,我却梗着脖子要替老者下。站在板凳上落子时,手心全是汗,可老者那句“赢棋靠算,做人靠稳”,比赢了棋还让我记牢。
这句话比我后来在全市中学生象棋比赛拿的第三名更珍贵。就像老师说的,“棋要一步一步走,书要一字一字认”。这份从棋盘学来的专注,让我的数学总能取得好成绩,也让我在后来的岁月里,不管面对雪山的艰险还是工作上的困难,都敢说一句“慢慢来,能赢”。
那时家里贫寒,常是邻里递来的一碗热饭暖着胃。茶馆里的棋没教会我多少套路,却让我懂了“落子要守规矩”——就像街坊帮衬我们家,不是应该的,是人心换人心。后来穿上军装,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慢慢明白,这朴素的道理,原是和“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的。党教我的第一课,早藏在茶馆的烟火气里。
军营:高原上的车马炮兵
1968年3月,19岁的我参军入伍,背包里除了毛主席语录,还有那副磨得发亮的象棋。进藏的卡车在雪山上颠簸,兵站的夜晚,棋盘一摆,再冷的帐篷也暖了。有个战友下棋爱贪子,输了就闹。我指着窗外的雪山说:“光想采雪莲,会掉进冰缝的。”这既是玩笑话,也是在提醒他,下棋不能只看眼前的小利,要有大局观。
1974年,不满26岁的我调到珠峰半山的通信机务站当指导员。这里海拔近五千米,水烧不开,饭蒸不熟,冬天冷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连新鲜蔬菜都吃不上。可只要棋子一碰,落子的脆响赛过冰裂,飞象跳马间,哪见半分愁绪?这棋声里,早把艰苦叫成了兵卒过河的勇。
珠峰半山机务站的寒夜里,通信线路常被风雪扯断。战备信号一响,连长和我带着战士们冲上山,冰碴子钻进领口,呼出的白气瞬间凝在眉梢。黑夜里全凭手摸,断了的线直接对接,有人手冻僵了就用嘴里热气吹一吹,搓一搓继续干,有人脚陷雪坑拽出来接着扛线轴,直到抢修好通信线路,当线路畅通时就好像在两军对弈时打了一个大胜仗。
1982年1月,大雪把拉萨天地染成一片白。我在团司令部值班,接到一个战士的电话,说有人进入连队的仓库盗窃。我抓起军大衣就喊上战士追出去,脚印在雪地里牵出几十里,翻墙越巷时,寒风像刀子似的往骨头里钻,衣服早被汗浸透又冻成硬壳。明知对方兜里可能揣着匕首,可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党教我们“守土有责”,这步棋必须“将”到底!按住他的那一刻,血水混着汗水在雪地里结成冰,脆生生的响声,倒像棋盘上落子定局的利落。
每逢周日,操场便摆满象棋盘。我穿梭其间,指导干部战士对弈,教技巧之余,还提醒他们下棋需有大局观、讲究团队协作。有时我会表演盲棋,增添乐趣的同时拉近与战士距离。象棋如桥梁,让官兵感情更亲,也助政治思想工作顺利开展。那些年,我获象棋比赛西藏军区、西藏自治区冠军、原成都军区亚军,还立三等功。西藏棋友常驱车百里来切磋。帐篷里、卡车驾驶室中,我以棋子丈量人生,收获友谊。
工会:在补课与守界中,筑牢职工之家
1986年初,我从军队转业到自贡市总工会,面对工会与工业生产、经济工作交织的新领域,像摸到一副陌生棋局,得先摸清 “棋路”。两场 “补课” 成了我的开局落子。
头一次是本地军转干部培训班,三个月里,上午啃地方工业流程、经济常识这些 “新棋谱”,下午同学陆续离开,我总留在教室复盘笔记,非把当天知识点吃透才走——地方工作不比部队,短板不补上,怎么对得住职工的期待?第二次是1988年初,省总工会干部学校的工会大专班,整整一年,课程全是工会业务。同学趁空闲逛街看电影时,我雷打不动守在教室:下午把工会章程、职工权益条例逐条拆解,晚上泡在图书室翻资料、做习题,直到管理员催闭馆。这股子较真劲,使我逐步适应了工会组织部长工作岗位,慢慢摸到了门道:工会是职工的家,“管家” 的本事得硬,服务才能稳。
而“守界”,是在一次次实际工作中站稳脚跟。面对有的企业负责人刁难维权的工会主席,我和同事带着政策文件上门,像拱卒般步步为营——守住职工代言人的合法权益,就是守住工会的职责边界。为被欠薪的职工讨说法时,对着企业负责人摆条例、讲情理,不越政策红线,也绝不退让半步,直到欠薪一分不少追回。
国有企业改制那几年,职工安置、权益保障成了必守的 “楚河汉界”。我和同事一起扎进企业,经常从清晨到深夜,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口干粮,在职工、企业、政府间反复协调,最终让改制方案既符合政策,又让职代会通过、企业认可。外资企业萨法姆落户后,法国老板坚持用本国法律,我们寸步不让:“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守中国的《工会法》。” 反复谈判后,企业建起工会,后来成了外资企业建会的范本。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时,我们推动新建企业工会组建,这项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还得到了全国总工会的肯定。
最难忘的是破解职工会籍管理难题。国企转制初期,职工下岗、流动频繁,会籍关系成了 “乱棋”。我带队调研后提出 “会籍关系随劳动关系走”,这个思路后来被写进四川省总工会乃至全国总工会的有关管理条例——守住职工与工会的联结,就是守住 “家” 的根基。
因爱棋,棋艺尚可,常被企业职工和工会主席拉去对弈。棋盘上你来我往,棋子落定间,聊的不只是棋路,更多是职工的心事、基层的难处。这方寸棋盘成了调研的“课堂”,友谊深了,工作的思路也更清了——棋要懂局,工会工作更得懂人。
有年冬天深夜,工会职工宿舍楼遇入室盗窃行凶,我和同事冲上去按住歹徒,送伤者去医院时,衣服上的血已冻成硬块。第二天换件衣服照常上班,还转身把有关单位因我救人送给我的慰问品,拿去看望住院的基层工会主席。就像过了河的兵,守住职责的 “界”,就没后退的道理。办公室的灯常亮到深夜,妻子催也总说 “再等会儿”;生病时把输液排在午休和晚上,上班时间满脑子都是职工的事。
这段日子,“补课” 补出了底气,“守界” 守住了人心。先后获评四川省优秀工会工作者、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先进个人时,我更明白:工会的棋盘上,每一步都连着职工的冷暖,守住底线,才能筑牢真正的 “职工之家”。
棋协:我和孩子们的“棋”妙时光
2001年那天,自贡市棋类协会的聘书递到我手里时,纸还带着油墨香。刚摩挲着封皮,就听说国家发了“三棋进校园,促进素质教育” 的文件——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嗡”一下,像棋盘上突然落下颗“当头炮”,亮得人心里发暖。这不就是我一直盼的吗?把“以棋启智、以棋育心”的道理教给孩子,让棋子陪着他们长大,这个念头一下子就扎进心里,成了往后二十多年都没暗过的光。
打那起,我就把棋文化进校园当成了市棋协的工作重点。在市教体局的领导和市棋协的指导下,荣县同心小学一马当先,成了全市第一所试点学校,并先后多次组织不少学校的校长到该校参观学习。我们边教边琢磨,慢慢把经验传开,后来又在多所学校召开了3次市级、2次省级的现场会,看着市棋文化特色学校从1所变成56所,再到15所省级、12所国家级,心里比自己拿了冠军还高兴。
我当市棋协主席18年,做棋文化进校园推广委员会主任有24年,退休后基本没闲过,不图钱,不图名,就想多陪孩子们下下棋。每年上千人参加的中小学棋类比赛是固定的“热闹事”,看着孩子们输了抹把泪又接着下,赢了也不骄傲,反倒去教输了的同学,就知道“大局观”早悄悄住进他们心里;办了20多期师资培训班,有回在郊区学校,老师们冒着雨来,笔记本记满了“怎么用棋讲品德”;最难忘的是2015年那场千名小棋手展示活动,广场上全是举着棋子的孩子,看着那片“棋海”,我眼睛都湿润了。
去学校指导时,我总爱和校长聊“怎么让棋融进校园”。看到孩子们走棋认真,就琢磨出“走好每步,直达成功”;想到有的校园文化智慧教育的主题口号,又有了 “棋行方寸思天下,智启汇南向未来”。这些口号不是瞎编的,是看着孩子们下棋、读书的样子,一点点冒出来的。这二十多年,我给学校做了近百场讲座,讲象棋的历史,讲 “过河卒子不回头” 的道理,也讲下棋能练脑子、养性子——就想让孩子们知道,这不是玩,是拿了把“金钥匙”。
后来又搞了“棋类运动进家庭”,每个寒暑假都有四万户左右家庭一起下棋。有回在社区碰到个孩子,拉着我说 “爷爷,我现在能赢我爸爸了,他还说要跟我爷爷比呢!”看着一家人围在棋盘旁的样子,比啥都甜。我们还建了个交流群,四年了天天热闹,校长们晒学校的棋文化墙,老师们聊教学经验,成了大家的“定心丸”。
这些年,我总结的“1313工作法” 在全国会议上交流过,“学习强国”“中国体育报”等都报道过自贡的经验。2017年央视体育频道来采访我,我紧张得提前背了稿子,结果一说起孩子们下棋的样子,倒忘了紧张,光剩话了。那年市棋协评上“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9年“棋类运动进校园”活动又成了“全国十佳”,我自己也得了些奖,甚至70岁时代表四川参加“全国老年象棋公开赛”,拿了第七名,评上了“国家棋协大师”——可这些都不如看到孩子拿着象棋跑过来喊“爷爷,再教我一步”来得实在。常有老伙计问我,都快八十了,退休了不享清福,折腾这些公益图啥?我总想起刚进校园时,那个攥着棋子问我“能赢大人吗”的孩子,想起军营雪地里下棋的日子,想起棋子落盘的脆响。我总说:“你看棋盘上那卒子,过了河就没回头的理。我这一辈子,早就跟这棋子、跟这些孩子绑在一块儿了,哪能停呢?”
家庭:棋盘外的无声组合
我和我的爱人本是同一条街的邻居,从小学到高中的同窗,算得上是旁人眼里知根知底的青梅竹马。她是家里的大姐,我总见她手提一桶全家的衣裳,到屋旁的河边去洗。身后常跟着几个蹦蹦跳跳的弟妹,小小的身影里,透着一股能扛事的文静。那份美丽与勤劳,早就在我心里扎了根。
1968年我参军入伍,临走前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表明了心意。她没说太多,只送了我一本《毛主席诗词注释》和一枚毛主席像章。那沉甸甸的分量,成了我军营岁月里最稳的念想。1971年,她响应号召到四川兴文县的大山深处插队,也是这一年,我在部队提干后回乡,就在她的泥坯房里成了家。婚后我归队,她在乡下一待就是六年多,几次休假去看她,才真正撞见那些日子的难——山高路远,农活繁重。她却总笑着说“再难也要坚持”。
十八年军旅生涯,两个儿子出生时,我在执勤;母亲重病卧床时,我仍在岗位上。家里的担子,全压在她肩上。这里更要提她的母亲,我的岳母,那些年几乎把主要精力放在我们这儿,洗衣做饭、照看孩子。老人家的无私帮衬,是我们全家都记在心底的暖。后来我转业到工会,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早出晚归是常态,家里的事几乎插不上手。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在单位加班到深夜,突然下起大雪,气温骤降。正搓着冻僵的手,就听见办公室门口传来小儿子的喊声:“爸爸!妈妈怕你冷,让我给你送衣服来!”那一刻,捧着带着体温的棉衣,心里涌上来的热,比任何暖气都实在——那是家的温度啊。
退休后,我一头扎进棋类公益活动,更成了 “不着家的人”,家务事、陪伴她的时间,都被挤得所剩无几。但无论我多晚回家,灶上总温着热饭。旁人总夸我公益做得有声有色,可他们不知道,这“色”里藏着多少她的“补位”—— 我在外面 “攻”,她在后方“守”,这份默契,比棋盘上的攻守平衡更动人。
这辈子,她就像棋盘上稳稳守着“九宫”的将,让我能毫无顾忌地做那个往前冲的过河兵。这份亏欠,是我人生棋局里最沉的一颗子,却也最暖。就像军歌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我这一辈子的“弈路”能走得踏实,全靠她在身后,为我撑起了整个家的天。
养生:棋盘上的活棋
医生总说,我能在西藏待18年,在珠峰半山守7年,身体还这么硬朗,是个奇迹。我知道,秘诀藏在棋子里。在珠峰时吃不好饭,一摸棋盘就忘了饿;气管炎犯了咳得睡不着,摆局残局就忘了咳嗽。现在坚持做棋文化进校园公益活动,和棋友研究棋路、对弈几局,成了我养生必修课之一。每周和老友杀两盘,脑子转得不比年轻人慢。
有人总说“生命在于运动”,我说“生命在于脑运动”,下棋也是种“运动”——动的是脑子,静的是心气。四个当年一起参军的战友,两个走得早,一个瘫在床,只有我还能每天走五公里。这让我慢慢懂了,下棋不只是智力活儿,更是养心道,专注时忘了烦恼,对弈时敞开心扉,身心协调了,日子自然有劲头。
感悟:棋落人生,初心回响
人生如棋,落子便无回头路;棋如人生,入局方能悟得真章。支撑我走完这盘棋的,既有棋盘上的攻守智慧,更有党旗下的初心指引。从贫寒家境的懵懂少年,到穿起军装的战士,再到为职工服务的的工会人,50多年党龄刻下的,是“党有号召、我必行动”的根本准则。
感恩是棋盘的底色,而党的培养是这底色里最亮的光。少年时茶馆看棋,邻里递来的热饭暖了胃;入伍后,组织教我的第一堂课“为人民服务”,让寒门子弟懂得人生棋局不只关乎个人输赢,更要为大家落子。后来在工会岗位上,职工攥着我的手说“信你”,这份信任藏着党教我的“扎根群众”四个字。退休17年,我把大半时光扑在青少年棋类运动推广上,能以余热为社会添点光,既是老有所为,更是对国家一份长期的感恩。
专注是行棋的风格,而党性是这份专注的定盘星。军营练射击,瞄准的不只是靶心,更是保家卫国的誓言;工会工作中,守护的不只是职工权益,更是组织托付的责任。党教会我专注不是蛮干,是钉钉子精神——像棋盘上的兵,一步一个脚印,每步都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侠气是刻在棋骨里的勇,更是党旗下淬的钢。我在部队和地方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儿子2023年在峨眉山顶主动抢救危急病人的事(人民网还报道过此事),让我想起“弃子争先”的真意:不是鲁莽,是为守护更重要的东西,在人民群众最需要你的危险关头敢接招、敢担当。这是家风里的传承,更是党教我的担当,是对党心最硬气的注解。
守家是棋盘的规矩,而党教我的守家,是大家重于小家。连夜送邻居就医,转身探望生病职工,看似琐碎的奔波,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落子。党让我明白,九宫格不止于屋檐,是千家万户的安宁;车马炮的纵横,最终要附着于人民这盘大棋。
如今再看这盘棋,使我领悟到棋局教我如何落子,党教我为何落子。感恩里有组织的培养,专注里有党性的坚守,侠气里有党员的担当,“守家”里有群众的分量。50多年党龄告诉我,人生棋局的最高境界不是赢,是走得正、走得稳、走得直、落子无悔,一生践行。
人生会老,棋盘会旧,但党教我的初心、棋里的正道,会像接力棋一样传下去。这棋还要慢慢下,这人生仍在细细品,每一步都迎着党徽的光,落子便向着人民行,初心自有回响。
编辑:郑皓匀
编审:张宏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