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总传播量达6.81亿余次 《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好评如潮
更新时间:2025-09-07 07:30 浏览量:6
全网总传播量达6.81亿余次
《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好评如潮
“戏曲演员一招一式都是练出来的,真是太不容易了!”“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圈粉了!”8月29日晚,《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在河北卫视播出,网友好评不断刷新。
本次节目汇聚全国13个剧种、15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继《中华有好戏》端午特别节目后,再次引发广大戏迷热烈讨论。截至9月1日,《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全网总传播量达6.81亿余次,其中14个话题、视频冲上抖音、快手全国热榜,39个话题登上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同城热榜。此外,节目在线上进行同步直播,观看人数突破2437万人次。
8月29日,《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在河北卫视播出。 河北日报记者王伟 摄
这台由河北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戏曲节目,为何能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技术引领,打造精品。《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秉持精品化理念,在视觉呈现上追求极致效果,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度创新。总导演张茂玲介绍,此次节目启用了专业的4K超高清转播车,从前期录制到后期制作,全流程进行技术升级。同时,还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包括资深调色师与灯光师,确保节目画面精美细腻,为观众呈现一台高品质戏曲视觉盛宴。
在内容形式上,节目创新编排。依托河北诗经文化传承地的背景,精心打造创意节目《诗经里的爱情》,将《诗经》里的爱情故事与朗诵形式相融合,重现古人的浪漫,为传统文化赋能。昆曲MV《游园惊梦》以美丽河北场景活化为核心,将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与承德避暑山庄的亭台楼阁结合,拍摄外景戏曲MV,让观众在戏曲漫游中直观体会燕赵大地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大美风光,强化“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效应。
京剧、评剧、越剧、豫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丰富的剧种呈现,以及众多戏曲名家同台献艺,也是《中华有好戏》系列特别节目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此次七夕特别节目中,王珮瑜、韩再芬、王红丽、刘秀荣、许荷英、张慧芳、杜镇杰、赵玉华、张蓓、刘凤岭、邱瑞德、吴素真、王越、李玉梅、鲍陈热等15位梅花奖演员齐聚一堂,为观众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节目立足河北,面向全国,不仅有河北梆子《南北合》、评剧《刘巧儿》等经典剧目的精彩演绎,还精选了京剧《定军山》、黄梅戏《牛郎织女》、越剧《三看御妹》、晋剧《大登殿》等南北戏曲精粹,让广大观众透过这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剧目,感受戏曲艺术的永恒魅力,见证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离不开一代代戏曲人的守护和传承。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王珮瑜兼具京剧表演者、传播者、教育者多重身份,此次她与瑜音社小演员共同演出京剧《定军山》选段,孩子们清亮的嗓音与余派老生的苍劲唱腔交织在一起,不仅打破了年龄与经验的壁垒,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京剧正在以年轻、蓬勃的姿态延续其艺术生命。
“戏台上不能只有老面孔,要给年轻人搭台子。”韩再芬是黄梅戏发展传承之路上不遗余力的守护者。为了搭好这个“台子”,她为青年演员创造机会,鼓励他们真正站在大戏的舞台中央,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此次七夕特别节目中,她率领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献唱《桃花扇》《牛郎织女》等经典选段,名家风范与青春力量交相辉映,让悠扬婉转的黄梅清音在舞台上久久回响。
“王珮瑜、韩再芬等戏曲名家与新生代演员同台献艺,展现了戏曲传承的蓬勃生机。舞台情景剧《梨园绝技》展示了桂剧、京剧、扬剧、台州乱弹的戏曲绝活,生动解析生旦净丑行当精髓。”在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教授马光看来,此次节目中经典剧目与传统绝技交织演绎,既凸显了各剧种独特的艺术语汇,又共同印证了中国戏曲美学的博大精深与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青春有戏,薪火相传。本次节目还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高校戏曲社团代表献唱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精彩选段,充分彰显了戏曲正青春、传承有力量。正是这种青春的力量,让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薪火相传、焕发新生。
在《中华有好戏》的舞台上,观众们看到了一代代戏曲人以精湛的技艺和赤诚之心,延续着中华戏韵的千年文脉,展现了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历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
据悉,河北广播电视台目前正在准备《中华有好戏》中秋特别节目,争取有创新、有突破,为广大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精彩的节目,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让《中华有好戏》这一戏曲文化IP唱得更响、传得更远。(河北日报记者田恬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