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寇分尸的茶馆老板娘!40年后惊揭:她是藏在烟火里的抗日利刃
更新时间:2025-09-08 09:55 浏览量:3
1941年夏天,日军为了巩固宁沪杭占领区,调集了两个师团及六个伪军正规师,对我苏南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暴风雨式的军事“清乡”。
同年7月,一名年轻女子被日军抓住,为了从她口中得到情报,敌人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最后,因为宁死不屈,她被日军用麻绳绑在两艘汽艇的尾部,拖着在常熟昆承湖的芦苇荡中横冲直撞。
女孩被撕成了两半,鲜血染红了大片的水域。她的身份无人知晓,直到40年后,人们才知道,她是新四军地下交通线上的“活脉络”。
她叫朱凡-------
1919年,朱凡出生于浙江鄞州,原名陆慧卿。
朱凡的家里,是鄞州有名的富商,她的父亲陆成林,在上海还经营有很大的工厂。因此,朱凡刚满月不久,便跟随父母,到上海去生活了。
乱世之中,因为家境富裕,在繁华的上海滩,朱凡住着气派的三层小洋楼,从小便读书识字,学英语弹钢琴,是个岁月静好没有烦恼的体面小姐。
幸福的生活,在她13岁这一年戛然而止。
自从1931年“九一八”侵占东北后,日军又将贪婪凶狠的目光,投向了我国东部的沿海富庶地区。刚进入1932年,“一二八事变”便在上海爆发。
1月28日的午夜,大部分人已经进入了梦乡,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其海军陆战队,兵分三路突然袭击上海闸北。
飞机轰鸣四处轰炸,当时的惨象,《飞报》第149期,有这样的记载:
“炮火所至,庐舍为墟,哀我孑遗,尸积关外,血满黄浦-----”
刚刚上初中的朱凡,一出门,便看到断壁残垣尸横遍地,很快又听说,爸爸的工厂,也在轰炸中,成了废墟。
朱凡
这一次事件之后,朱凡数日不吃不喝沉默不语,三天以后,她剪掉了自己黑亮的长发,开始四处奔走。
当时,蒋光鼐、蔡廷锴正率19路军与日军血战,她带领着同学们,走上街头到处募捐,将所得款项,全部支援前线。
因为家里的工厂被炸,朱凡家里也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一下子就陷入困顿。为了养家,陆成林又开了一个小店铺,但生意惨淡很难维持。
虽然生活越来越困难,但朱凡仍然将自己仅有的生活费节省下来,全都用于抗日救亡。
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凡高中毕业走上社会,她毫不犹豫便参加了我党的外围组织“雪影社”。也就是此时,她将自己的名字,从陆慧卿改成了朱凡。后来,她跟弟弟陆启英说:“朱就是红色,我是红色队伍里平凡的一个兵!”
参加“雪影社”后,贴标语发传单、四处演讲发动群众,为抗战募捐等等,朱凡因此忙得脚不沾地。
朱凡加入“雪影社”没多久,8月,淞沪会战打响,在整整3个月里,上海都深陷在战火之中。
中日双方,投入了百万军队,战斗极其惨烈。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曾说:“淞沪之战,简直是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
因为战火的蔓延,有数十万计的市民逃离或涌入租界。面对生死存亡,才18岁的朱凡,却选择逆流而行。
子弹横飞炮火连天,朱凡却坚决的走上街头,参与难民的救助,她还创建了一个难民收容所,组织女青年照料孤儿,秘密转移掩护伤兵。
白天,她挨家挨户的找面粉厂讨要粮食,晚上,她就给难民所里的孩子们当教员,用吴侬软语唱着《松花江上》。
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东进抗日,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创建起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
新四军
同年10月,在组织的派遣下,朱凡也毅然离开了父母,来到苏南,开始加入抗日队伍。
起初,朱凡主要担任交通员,白天在小学里当教员,每到深夜便不停穿梭,传递情报、转运文件、掩护干部转移等。
一个纤弱年轻的小学女教师,说话吴侬软语轻柔婉转,任谁也想不到,她会是暗夜里健步如飞杀伐决断的女共党。因此自从执行任务以来,朱凡从未有过失败,没有引起过敌人一丝一毫的怀疑。
到1941年,因为工作能力强,朱凡被升任为横沔区委书记,不久又调任辛莫区委书记,带领游击队杀得敌人闻风丧胆。
朱凡
哪知此时,一个叛徒出现了--------
这一年,朱凡才22岁,已经是苏常太根据地的核心人物了。
苏常太地区,虽然是平原地区,但是水路发达河道交错,更有成片的芦苇丛能够隐蔽藏身,因此还是很有游击空间的。
沙家浜镇,紧邻阳澄湖,并且地势低洼河浜纵横,这一年,为了进行对外联络服务抗战,朱凡来到了这个镇的曹家浜村。
别看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这个村因为挨着阳澄湖,却是客商云集贸易繁荣。
为了打造安全据点,朱凡特意选了一个临湖的门面,开了一家“春来茶馆”。茶馆不大,三张桌子数把竹椅,在芦苇掩映中影影绰绰,很是隐蔽。
白天,她笑脸迎客煮茶烹茗,在迎来送往中,情报便不经意的传递出去。到了夜晚,她则筹划行动秘密开会,她的小茶馆,也成为地下党的隐秘枢纽。
干得久了又注意观察,朱凡还练出一项特殊技能。
她坐在茶馆里,但只要远远的有人过来,她便能听得出,对方来了几个人,有没有携带武器,甚至是穿的什么鞋子和走路的习惯。
期间,阳澄湖地区的伪军头目胡肇汉,曾多次来过春来茶馆。他是当地一霸,稍微让他发现一点蛛丝马迹,便会被扣帽子洗劫商铺,甚至抓人。
但朱凡,却将细节做到了极致。小小的茶馆,处处充满着烟火气息,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破绽,连胡肇汉也不得不服气地说:“还是朱老板娘最识大体。”
虽然险象环生,但朱凡,却能次次摆平转危为安。然而,1941年7月,最大的危险还是来临了。
7月里,正是天气闷热,空气中,漂浮着芦苇荡中腐烂水草的气息。天还未亮,朱凡便出门了,她要穿越大片的封锁线,到辛莫区木杓湾的一个尼姑庵,去主持一个会议。
参会的,除了她还有三名同志。
然而,他们曾经一个叫做袁海根的同志,却投靠日军做了叛徒。早在三天前,袁海根就得到了消息,他带着日军少佐山田次郎,早早就埋伏在了尼姑庵附近。
当大家发现时,已经陷入包围圈,朱凡果断决定自己断后掩护大家。
在撤退途中,朱凡不幸被捕。她被关进了日军宪兵大队的牢房中。
敌人妄图,从她这里得到新四军藏身给养地点、抗日组织的名单等情报,朱凡自然坚贞不屈。
一份解密文件显示,被抓72小时内,朱凡仅仅辣椒水,就被灌了13次,还有5次电刑等等。
烧红的烙铁按上了她的肩头。山田次郎拿着一把刀,点着她胸前的皮肤恶狠狠地说:“朱队长,再不说,这把刀,就要把你的肉一片片割下来。”
她却冷笑一声,只道:“宁做断头潮,不做顺风草。不要说情报,便是一滴眼泪,你们也休想得到。”
狠狠折磨了五天五夜之后,日军再也无计可施,便决定在昆承湖的芦苇荡里,对她处以极刑。
次日天刚放亮,日军便将她拖到了湖边。两根麻绳捆住了她的双腿,又被绑在两艘汽艇的尾部。
汽艇开动,在芦苇荡里横冲直撞。不过20秒,朱凡的身影便消失在湖里,血迹飘出几十米远。
朱凡的遗体,已无处可寻,当地渔民出动了几十艘渔船,打捞三日,也没有找到。
不久后,叛徒袁海根也被群众打死,他的尸体被钉在村口的榆树上,总算恶有恶报。
朱凡命丧昆承湖,人们都记得她,只是一直身份成谜。
直到40年后,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火遍大江南北,人们才惊觉:阿庆嫂的形象,不正是朱凡吗?
而朱凡的弟弟陆善祥通过查阅《虹麓陆氏宗谱》,也已经确认:朱凡原名陆慧卿,殉国于昆承湖。不管从哪里来说,她都与阿庆嫂的形象,高度吻合,是她的原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