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戏剧节《这里,之间》开票
更新时间:2025-09-08 22:48 浏览量:6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会情绪与能量的流转。
感受那每一抹或晶莹,或浑浊,或刺眼,或柔和的,灰色、红色、绿色、蓝色……
独自渲染,交织融合。
我们也与不同的人建立起不同的场域,
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更多人,
共振或异频,冲突与和解,钦慕与憎恨。
我们相信来自肢体的那种,
出于本能的坦诚。
我们也因此可以守候在舞蹈现场的,
自我存在的降临时刻。
2025年
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这里,之间》
演出时间|9月6日19:30、9月7日14:30
演出地点|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
作品节选曾荣获德国汉诺威国际编舞比赛奖项与意大利Oriente Occidente艺术节奖项。全作已在多个国际舞台演出,包括:伦敦 Aerowaves、洛桑 Festival Della Cité、布拉格 Tanec Praha、布拉迪斯拉发国际舞蹈节、以色列 Curtain Up Festival、Suzanne Dellal 中心的 Tel Aviv Dance、特拉维夫 Tmuna 剧院、Machol Shalem(耶路撒冷)、Opera Estate(意大利)、Hangartfest(佩萨罗)、Teatro San Materno(阿斯科纳)、Rovereto 的 Oriente Occidente、PerformAct(索非亚)等。)
“
我们探寻隐藏在细微人事中的伟大:通过最简单的动作,映照出人类无穷而惊奇的多重面貌。
《这里,之间》(HERE IN BETWEEN)是双舞作品,两部作品都创作于近二十年前,并曾在欧洲与以色列多个国际艺术节上演。
双人舞 《In Between》(《之间》)开启了一扇窗,让观众走进一对舞者的相遇:并肩而行、追逐与逃离、跌倒与扶持、情绪风暴后的玩闹与和解。
《这里,之间》剧照
三人舞 《Here and Not》(《在此而不在》)则回望这样一种感受——身处当下,却同时承载着许多其他的“空间”:身体的、关系的、情感的,那些即便离开了仍然存在的痕迹。它追问我们真正的归属何在,“家”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是否曾真正完全在此,抑或永远在“在此”与“不在”之间分裂。
剧目关键词:
从简到繁的旅程,再回归于简
我们是自身存在的活书页
禁止评判
没有对错,错误是诚恳尝试的真实证明
日常的映照
《这里,之间》剧照
米卡尔(Michal Mualem)
Michal Mualem,1974年生于以色列,舞者、编舞家与教育者。自幼接受体操及舞蹈训练,1994年至2001年间与多位以色列著名编舞家及舞团合作。
2001年起,成为Sasha Waltz & Guests的排练总监、核心舞者,参演《Körper》《Insideout》《Dido & Aeneas》《Romeo & Juliet》《IN C》等作品,巡演于全球重要剧院与艺术节,并参与多项特别项目及复排工作。
她长期受邀于欧洲、以色列等地授课,教授现代舞、即兴创作及接触即兴。自1997年起,Michal与Giannalberto de Filippis合作创作多部作品,作品曾获汉诺威国际编舞比赛、Oriente Occidente国际舞蹈节奖项,并受邀于伦敦Aerowaves、洛桑Festival Della Cité等艺术节演出。活跃于舞蹈表演、创作与教学领域,同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吉纳贝托(Giannalberto de Filippis)
1974年生于意大利,舞者、编舞家与身体艺术研究者。自幼修习中国武术,后专注于舞蹈与身体探索。2000年毕业于伦敦当代舞蹈学校(The Place, LCDS),深研释放技术、克莱因技术与即兴创作。他以融合武术哲学与当代舞蹈语言著称,作品强调身体与情感的深层连接。与Michal Mualem长期合作,创作并巡演《In Between》《First and Last》等多部作品,受邀参加多国艺术节。自2020年起,与Michal共同主持CO-LAB青年舞蹈项目,致力于创作与教育的结合。活跃于欧洲舞坛,同时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Mualem/de Filippis 舞蹈计划
由米哈尔·穆阿莱姆(Michal Mualem)与吉安纳尔贝托·德菲利皮斯(Giannalberto de Filippis)共同创立。二人于2003年在 Sasha Waltz 舞团共事结识,自2005年起持续合作。米哈尔与 Sasha Waltz 并肩走过 24 年,并与以色列多家重要舞团合作;吉安纳尔贝托以跨国自由艺术家的身份活跃于意大利、欧洲及以色列,将武术与形体剧场的背景融入舞蹈创作。对他们而言,教学与创作同样重要——身体既是解剖学的,也是创造性的,更是社会性的。他们的项目跨越职业训练、艺术研究、社区与教育领域。因此,他们更愿称自己为“舞蹈计划”(Dance Projects)而非“舞团”:这是一座连接表演、教学与人类相遇的平台。作为生活与艺术上的伴侣,他们相信差异是财富,唯有搭建跨越差异的桥梁,才能创造出共同的意义。
两位导演对作品的自述:
“在这里,在我的两脚之间”
和我所有的恐惧,跟我所有的疑虑在一起。
我希望如果我跌倒,你会在那里接住我。
覆盖和发现,我留下了痕迹。
这些痕迹关联着我曾经是谁,我曾经去过的地方。
我们内心承载着空间——身体的、情感的、想象的——从来没有静止,从来没有真正的安稳。
总是变化着,总是成为着。
我们能否在不占据对方空间的情况下踏进彼此的空间?
我们能否在毫无保留的情况下依然爱护对方?
按照期待的方式踏步而来...
我正在优雅地从内部轻轻打破...那个不是完全的我。
也许我曾经认为的安全仅仅是一个等待展开的空间。
我想象自己飞翔。
...简单地走下来着陆。
两部作品的美学根植于简约,避免视觉奇观,以便更贴近观众,营造亲密与共鸣的氛围。
而且编舞的核心是对动作本身的探究:从具象与戏剧化,到抽象与复杂,但始终不失与创作初衷——真诚与清晰的连接。
大量的创作源自结构性即兴:已被探索,却仍对瞬间的鲜活保持开放。在这里,错误不是失败,而是真诚尝试的有力证据。唯有放下评判,创造力才能自由生长,从而让表演者与观众共享一个真实、当下的空间。
《这里,之间》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