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千万不要上了石平的当,他要的就是被声讨效果
更新时间:2025-09-09 07:27 浏览量:2
我们可以把石平这类人想象成什么?想象成一个故意在热闹的集市上,穿得奇装异服、大声说一些惊世骇俗的疯话怪论的人。
他图啥?图的就是大家围过来看他,指着他骂,甚至朝他扔菜叶子。大家越生气,骂得越凶,他心里越美。
为啥?因为这样一来,集市上所有人都知道有他这号人物了,而最关键的是,在集市角落小茶馆里坐着的那位“主子”,也看得一清二楚:“瞧见我养的这个伙计了吗?多厉害,能把对面那群人气得跳脚,这钱没白花,这棋子有用!”
所以,也许在石平的内心中,他可能要的就是被我们声讨的这种结果,让主子看到了他的价值,这就是他的核心生存逻辑。#外交部评石平:数典忘祖 出卖良知#
对于石平而言,他的言论本身不是目的,激怒你、让你反应才是目的。
他的价值不在于他说的话有多正确、多深刻,而在于他有多能“挑事”,能制造多大的“动静”。
咱们越骂他,他的“表演”就越成功,舞台的灯光就越亮。没有观众嘘声的丑角是失败的,咱们的声讨,恰恰是他最渴求的“掌声”,哪怕是倒彩。
他远离故土,凭什么取得主子的信任和赏饭吃?他必须不断地交“投名状”。
而最好的投名状,就是展示他“攻击故土”的能力和“被故土人民憎恨”的程度。
咱们骂得越狠,就越能证明他“切割”得彻底,“攻击”得有效。
他会拿着咱们的骂声去邀功:“主子您看,那边的人恨我入骨,说明我打他们打疼了!我对您是多有用!”咱们的愤怒,成了他向主子证明自己利用价值的“业绩报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怕的不是被骂,而是被遗忘。对于一个靠极端言论生存的人来说,沉默才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咱们一旦大规模声讨他,就等于把他重新推上热搜,给他送去了巨大的流量。
很多人本来都不知道他是谁,结果因为大家的骂声,反而去搜索他、关注他,这正合他意。
黑红也是红,骂名也是名。他就像那个碰瓷的,你停下来跟他理论,他就成功了。#中方对日本参议员石平采取反制措施#
当然不是。不上他的当,不等于无所作为。真正的智慧在于,换一种更有效、更能剥夺他存在感的方式。
不要给他眼神,不要给他流量。不要转发、不要评论、不要点开看他的视频文章。
让他的言论像一块石头扔进枯井里,连个回声都没有。没有观众的表演,演员自己都会觉得尴尬。
当他发现自己无论怎么上蹿下跳,都无法再激起任何波澜时,他在主子那里的“利用价值”就会急剧贬值。
主子会想:“这人没用了,连让人生气的本事都没了,养着干嘛?”
如果实在需要回应,不要用“汉奸”、“走狗”这种情绪化的标签去骂,这反而帮他树立了“被迫害”的悲情人设。
而是应该用事实和数据,冷静、清晰地指出他的逻辑错误和事实谬误。
比如,他说“中国崩溃了”,我们就摆出经济增长的数据;他说“人民水深火热”,我们就展示生活改善的实例。这样做,是把大众的注意力从“他这个人”身上,拉回到“事实真相”本身。
我们是在对事不对人,是在普及知识、澄清真相,而不是在给他个人贡献热度。
一个跳梁小丑的诽谤,阻挡不了中国发展的脚步。我们越是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好,人民生活越是幸福安康,他的言论就越显得荒谬可笑,不攻自破。我们的繁荣稳定,是对所有唱衰者最有力的打脸。
当我们的成就耀眼到让他的谎言像阳光下的小水洼一样迅速蒸发时,他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主子也会觉得,养这么一个专门说瞎话的小丑,实在有点丢人现眼。
所以说石平之流,本质上是国际政治舆论场上的“职业喷子”。他们的生存燃料就是我们的“愤怒”。咱们越是气急败坏地声讨,就越是给他们“加油”。
不关注,让他凉透;不扩散,让他消失;要反驳,就摆事实,让他的谎言见光死;做好自己,用强大的现实衬托他的荒谬。
这样一来,他在主子眼里就从“能撩动对方神经的厉害角色”变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失败小丑”,他的价值也就彻底归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