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该把存款给儿女,还是用来养老?这位老人的做法值得借鉴
更新时间:2025-09-11 09:01 浏览量:1
张姨,您听说没?对门老刘家那事儿,昨天差点闹到社区调解室!
周三早上刚拐进巷口,就听见王大妈拎着菜篮子冲我喊。
我正要去街角那家开了二十年的“福来茶馆”,她几步追上来,袖口沾着点青菜叶:您说现在这钱,给儿女还是自己攥着?真是愁死个人!
茶馆的竹帘“哗啦”一声被掀开,老周头正端着搪瓷缸往桌上放,茶雾裹着茉莉香扑了一脸。
得了吧,老张,你家小伟上个月不是刚拿了年终奖?人家孩子主动说‘妈,您那棺材本儿可别动’——他话没说完,被自己老伴儿拍了一下胳膊:老周!你少在这儿和稀泥,上回你把买降压药的钱塞给孙子交补课费,现在药快吃完了吧?
满屋子人哄笑起来,老茶客们的茶碗碰得叮当响。
我摸了摸兜里皱巴巴的存折,上个月刚到期的50万定期,此刻正躺在我家抽屉里,像个烫手山芋。
一、我家那“糊涂账”:从“全给”到“抠门”的教训
说起来,我和老伴儿年轻时候可没这么“精明”。
二十年前儿子结婚,我把他爷爷奶奶留下的老房子卖了,凑了30万给他付首付;十年前孙子出生,我又把攒了五年的养老金取出来,给儿媳请了月嫂、买了婴儿床。
那时候我就一个念头:咱老两口吃咸菜都行,孩子别委屈着。
可现实给我上了堂扎心的课。
去年老伴儿摔了一跤,股骨头置换手术花了8万。
我翻出存折一看,只剩两万块——原来这些年儿子儿媳总说“妈,您那钱留着也是放着,我们帮您理财”,我就陆陆续续把钱转给了他们。
结果手术那天,儿媳搓着手说:妈,我们最近在换学区房,手头实在紧……
老伴儿疼得直抽气,我攥着缴费单站在医院走廊,听见护士站广播叫号的声音,突然就哭了。
不是心疼钱,是委屈——我这把老骨头,连生病都得挑日子?
后来还是社区调解委员老陈点醒我:大姐,您当这是菜市场砍价呢?钱给出去的时候得留个‘活口’,就像腌咸菜得留坛盐水,要不咋越存越香?
二、王阿姨的“三分法”:我把50万分成了“三本账”
老陈说的“活口”,后来我在对门王阿姨那儿找到了答案。
75岁的王阿姨老伴儿走了十年,一个人把俩孩子拉扯大,现在住着70平的老房子,手里攥着50万存款。
上个月我去给她送自己腌的糖蒜,正撞见她坐在藤椅上翻存折,旁边摊着几张纸,写着“养老本”“亲情账”“乐呵钱”。
哟,老姐姐这是要立遗嘱呢?我凑过去开玩笑。
王阿姨把存折往身后一藏,笑得眼睛眯成缝:什么遗嘱,我这是给钱‘分家’呢!
她指着存折说:这50万,我分成了三份——
第一份:保命本(30万)
存的是三年定期,自动转存。
王阿姨说:我和老周头(社区老医生)商量过,人老了最怕啥?不是穷,是病来了没钱治。这30万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哪怕明天躺医院,也能自己掏腰包,不用看孩子脸色。
去年她做胃癌早期筛查,花了6000多块,就是用的这笔钱。
儿媳知道了直念叨:妈,您咋不跟我们说?我们给您报销!
王阿姨把缴费单往茶几上一放:报销?我要是等你们报销,这病能拖成晚期?
第二份:亲情账(10万)
这部分钱王阿姨管得最严。
不是不给孩子们,是得让他们知道,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她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
大儿子去年换工作租房,借了2万,借条上写着“年利率3%,明年春节前还”;
小闺女装修婚房,借了3万,约定“等孩子满周岁再再还”;
剩下的5万,是“家庭快乐基金”:过年全家去三亚玩花了2万,小孙子生日买了套乐高花了5000,上个月社区运动会给孙子买运动服花了800。
为啥要收利息?我问她。
王阿姨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去年大儿子还钱时,特意发了条微信:妈,这2万我存了定期,等您以后想旅游了,我再给您添点。
小闺女更绝,还钱那天拎着蛋糕来:妈,利息我给您买了您爱吃的绿豆糕,可甜了!
你看,有了规矩,孩子们反而更贴心。 王阿姨指着手机里的照片,俩孩子正站在她脚边剥橘子,上回闺女还说,等我老了,要把我接到她家楼下的养老院,说离她近,方便照顾。
第三份:乐呵钱(10万)
这部分最让我眼馋。
王阿姨报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每周三、五上午去上课;买了辆带篷的三轮车,夏天去公园卖自己种的栀子花;去年还跟着旅行团去了趟云南,在大理拍了好多照片,洗出来装在相框里挂在客厅。
人老了就怕闲得慌。王阿姨翻出她的“乐呵账本”,上面记着:
书法班学费:3000/年;
栀子花苗钱:500;
云南旅游:12000(含机票!);
给孙子买天文望远镜:2000(小崽子说想看星星,我这把老骨头陪他看!)。
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她指着墙上的书法作品,是自己写的“自在”二字,上回社区比赛还拿了奖,奖状比我当年得的先进工作者还显眼!
三、茶馆里的“共识”:咱们这代人,该“自私”点了
那天从王阿姨家出来,我琢磨了一路。
回到茶馆,老周头正跟人吹嘘他孙子考上了重点高中,我凑过去泼冷水:得了吧,你孙子要是问你要留学钱,你是不是又得把棺材本儿掏出来?
老周头梗着脖子:那不一样!我们那是支持下一代!
支持?王阿姨端着茶过来,我闺女去年要换车,开口要20万,我没给。
结果她自己贷款买了,现在每个月还房贷,倒学会省钱了。
上回她跟我说:‘妈,幸亏您没给我钱,要不我现在还在啃老呢!’
满屋子人突然安静了。
老陈敲了敲桌子:你们发现没?咱们那辈儿人,总想着‘把最好的给孩子’,可现在的孩子,缺的不是钱,是成长的机会。
我想起上个月去超市,看见隔壁单元的小姑娘站在货架前,对着价格标签掉眼泪——她奶奶把买菜钱都给了她买新手机,自己现在只能吃馒头就咸菜。
可不是嘛!卖菜的李婶儿插话,我家小孙子上周打电话说:‘奶奶,我同学都有平衡车,您给我买吧?’我跟他说:‘奶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你要是想要,自己捡废品攒钱!’
结果这小子真捡了一个月,攒了300块,买了个二手的,高兴得直蹦跶!
茶馆里的老人们都笑了。
阳光透过竹帘洒在地上,照见王阿姨鬓角的白发,也照见她眼里的光。
四、给所有老人的“笨办法”:钱是死的,人是活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存款不是非给不可,也不是非留不可。
关键是要“给得明白,留得踏实”。
我把自己的50万也分了份:25万存三年定期(保命本),10万借给儿子(签了借条,明年还),剩下的15万——报了个智能手机班,买了台新相机,准备和老伴儿去新疆拍胡杨林。
前几天儿子还钱时,特意买了箱车厘子:妈,利息我给您买了水果,可甜了!
我咬了一颗,酸得直咧嘴,却笑着把果核吐在他手心里:臭小子,这钱够我买半年相机内存卡了。
其实啊,咱们这代人活了大半辈子,最明白一个理儿:钱是死的,人是活的。
给孩子钱,不如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留给自己钱,不如留给自己开心的理由。
就像王阿姨常说的:咱老了,图个啥?不就图个病了有钱治,闷了有乐子,孩子见了咱,能笑着说‘妈,您今天真精神’吗?
茶馆的钟摆“滴答”走着,老周头的茶喝光了,又续上一杯。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我摸着兜里的存折,突然觉得这钱啊,从来都不是负担——它是咱们和这个世界交手的底气,是咱们爱孩子的智慧,更是咱们好好活着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