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绘天津|刘迎:一腔一调传承曲艺,台上台下尽显津门豁达
更新时间:2025-09-12 21:48 浏览量:2
“我不是天津时调的创造者,但我是天津时调的搬运工。”天津市曲艺团时调演员刘迎这样定义自己。三十余载光阴,她从不到15岁的懵懂少女,成长为国家级非遗天津时调的坚实传承者,她的艺术生命始终与恩师、天津时调大师王毓宝的名字紧密相连。
1988年,刘迎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开始跟随王毓宝先生学艺。从稚嫩学童到独当一面的演员,王毓宝先生倾囊相授,“一腔一调、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的严苛要求,为刘迎打下了最深厚的根基。
1992年刘迎毕业前夕,王毓宝送给爱徒三个字——“台上见”。初出茅庐的刘迎以为这只是登台演出的寻常嘱咐。随着岁月沉淀,她才真正领悟其中千钧之力:“真正的艺术家,舞台上的闪光点才是立身之本。舞台是检验艺术的阵地,观众是否欢迎,是衡量艺术成功与否、能否成为艺术家的金标准。”这简朴的“台上见”,凝聚着王毓宝的艺术理念,也成为刘迎终生恪守的信条。
天津时调这门艺术,植根于津沽沃土,是多元曲调“天津化”后交融共生的结晶。它囊括了靠山调、鸳鸯调、拉哈调、怯五更等众多特色曲牌,韵味十足。刘迎深知,传承绝非机械复制,精髓在于“量身定制”——曲调的选择必须服务于故事内容与人物情感。
她以王毓宝先生的经典唱段《军民鱼水情》为例:“红旗飘飘,歌声阵阵”的昂扬场景用靠山调,“张大娘坐在了炕头上引线穿针”的细腻画面则转为舒缓的老鸳鸯调慢版,而小孙女活泼念白的段落则配以节奏明快的数板。这种精准适配,正是曲艺艺术的智慧所在。
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刘迎与词作者杨妤婕大胆创新。在为《美丽家园》谱曲时,她摒弃全篇靠山调的保守方案,匠心独运地设计为“靠山调(起)—欢快怯五更(承转)—靠山调(合)”的三段式结构,生动展现农家新貌的热闹图景。杨妤婕仅用五分钟便完成了唱词的针对性调整,刘迎笑称这种默契配合为“伸袖就穿,量身定制”。
在刘迎心中,天津的观众堪称全国“首屈一指”的懂行。“她们知道在哪拍板,在哪叫好。”她分享了一则趣事:一次演出,见台下有观众似在打盹,自己便在某处偷换了口气,心想无伤大雅。不料那位观众“砰”地抬眼看来,眼神如炬。“人家是用耳朵听呢!唱得好坏,都在她们心里装着。”刘迎感叹。这份“资深”,既体现天津曲艺土壤之深厚,也饱含津门观众的包容与温情——新人忘词,台下会响起“别着急,慢慢想”的安慰甚至直接提词;但名家登台,则要接受天津观众最严苛的审视。这种“宽严相济”,正是天津开放包容、爽朗热情性格的鲜活写照。
带着这份津门特色,刘迎的《放风筝》唱到了法国。当原汁原味的乡音落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天津华侨在女儿搀扶下赶到后台,紧握她的手用乡音哽咽道:“姑娘,我又听到家乡的味道了。”那一刻,乡音穿越山海,成为最动人的文化纽带。
传承之路并非都是坦途,专业天津时调演员的稀缺仍是目前的严峻挑战。刘迎在恩德里小学、万全小学等多所学校悉心授课,以王毓宝当年为她启蒙的《秋景》小段为起点,再逐步教授《南湖红船》《津门老字号》等新创作品,培养孩子们“传统筑基、创新提高”的能力。
王毓宝老师晚年的一幕始终铭刻在刘迎心中:去世前两三年,她带着恩德里小学的十余名孩子拜访恩师。年近百岁的艺术大师与稚气未脱的孩童同唱《秋景》,王毓宝亲自拍板,逐字逐句指导。一老一少,同唱非遗,传承的接力在那一刻具象如画。
如今,刘迎与天津市曲艺团、北方演艺集团的同仁们正全力推动“春雨计划”、“曲艺进校园”等项目。他们组织起融合鼓曲、相声、快板等多样曲艺形式的演出队伍,深入校园,让更多孩子从小知晓:家乡天津拥有天津时调、京韵大鼓、单弦、河南坠子等丰富的曲艺瑰宝。
“认认真真做一名天津时调的搬运工”——刘迎的座右铭朴实无华。台上,她承继着王毓宝先生“台上见”的精神,用天津时调的独特魅力感染观众;台下,她以天津人特有的豁达与韧劲,在小学课堂、海外舞台、社区工厂之间奔走,只为将浸润着津沽烟火气的古老曲调,稳稳地“搬运”至未来。这份使命,正如同天津时调本身,于传统韵律中跃动着不息的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