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韵林间响 草木生辉山风暖
更新时间:2025-09-15 17:33 浏览量:1
9月13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主办,青海省南北山绿化服务中心、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政府、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非遗曲韵颂青山 两山生态展风华”活动在西宁北山大墩岭开幕。(据9月14日《青海日报》)
这场“自然之美”与“音韵之美”的碰撞,正是解锁非遗传承的很好探索:唯有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融入生活场景、对接时代需求,才能让古老技艺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新,首先要为其搭建“活态传承”舞台。过去,部分非遗因脱离生活场景,逐渐成为“小众欣赏”的文化标本,传承面临“人走艺绝”的困境。此次青海非遗民间曲艺走进林间、唱响高山,尝试将西宁南北山51.6万亩的绿化成果、人均绿地面积13.2平方米的生态变迁,化作曲艺唱段的鲜活素材,让非遗展示有了“新主题”。通过曲艺演艺展示南北山生态建设成就;通过非遗曲艺工作坊在传承里见创新、热爱中显担当,让非遗“老手艺”有了“新表达”。这种“场景创新”,让非遗传承有了新的土壤。当群众在青山绿水间聆听非遗之美、感受生态之变,非遗就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是能触摸、能共鸣的“现在时”;当普通人也能为非遗注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意,非遗便从“传承人专属”变成“人人可传承”,传承队伍自然会不断壮大。
将“非遗曲艺”与“生态建设”跨界联动,有助于实现“1+1>2”的效果:非遗为生态宣传提供接地气的文化载体,让“绿化成果”从数据变成唱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则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创作素材,让古老技艺有了贴合时代的用武之地。这种融合,既丰富了非遗薪火的内涵与形式,也让生态保护有了文化温度。未来,若能将非遗与文旅、科技、教育等更多领域结合——比如用数字技术记录非遗技艺、在校园开展非遗体验课程等,必能为非遗开辟更广阔的传承路径,让非遗“活”在当下,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
文字:郭元鹏;
编辑:王有婧;
主编:郝炜;
监制: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