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班不内卷的成都,怎么成了脱口秀的第二高地,这一点领先全国
更新时间:2025-09-16 15:47 浏览量:1
成都被称作脱口秀第二高地,其脱口秀如同 “散养” 的孩子,无过多条框约束,孕育出嘻哈、王小利等风格松弛、不内耗的演员,贾耗也在此找到新的创作方向。
成都线下空间丰富,茶馆、小酒馆、地瓜社区等为脱口秀提供演出场地,公共生活氛围浓厚,还辐射周边地级市演出。它虽城市体量大,但生活节奏慢,吸引大量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状态让脱口秀少 “班味”。
甚至有人说成都的环境适合脱口秀,因为当地人节奏慢,甚至还有点“懒”,他们特别会享受生活,看脱口秀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
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生活水平高,消费水平高,2024年成都GDP2万多亿了,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排全国第七,省会城市第二,人口2000多万,全国七大超大城市之一,你说牛不牛?
一个天天在茶馆里泡着、麻将桌上耗着的城市,怎么就把经济体量干到了全国第七?这个问题听起来就像个段子,但现实数据却摆在那里:2024年,这里的GDP已经冲破了2万亿人民币大关。
这个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超大城市,在所有省会里经济能排到第二,偏偏给人的印象却是懒散和悠闲。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其说是矛盾,不如说是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城市发展新逻辑。成都的“慢”,似乎并不是经济的刹车片,反而更像是一种独特的燃料。
想读懂成都,你得先走进它的毛细血管里。那些遍布全城、数都数不清的茶馆,绝不是老年人专属的养老院。在这里,竹椅一躺,盖碗一端,聊天的、谈生意的、打麻将的,甚至还有在旁边笔记本电脑上敲代码的,所有界限都被模糊掉了。
这种场景与其说是休闲,不如说是一种流动的、非正式的办公室。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不是对立的,而是像麻辣火锅里的红油和花椒一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松弛感,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
夜幕降临,年轻人又会钻进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小酒馆里,那是现代版的“龙门阵”。如果你不喜欢酒精,没关系,这里的咖啡馆数量仅次于上海,稳居全国第二。总有一个地方能安放你的身体和灵魂。
成都的活力,就孵化在这些低门槛、高密度的社交空间里。它们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信息交换的节点、创意碰撞的温床。政府似乎也深谙此道,把那些被遗忘的城市角落,比如废弃的空地,改造成一个个“美丽街角”,变成了小公园和篮球场。
还有像“地瓜社区”这样的公共空间,用极低的价格提供文化活动,让创意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在东郊记忆或者麓湖的文创园里,看一场艺术展的票价可能比一杯奶茶还便宜。
这种无处不在的、唾手可得的公共空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肌理。它把“耍”这件事,变成了一种社会资本。无论是脱口秀演员需要一个开放麦来试段子,还是汉服爱好者需要一个场地来展示自己,这座城市总能提供一片便宜甚至免费的土壤。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在这里诞生,产业规模一度冲到全国第一。每年近两百场的漫展,养活着超过十万的从业者。就连音乐节这种大型活动,也乐于接纳脱口秀这种小众表演形式上台。大家似乎都默认一个规则:“耍得开心就好”,这种包容性被刻进了城市的物理空间里。
成都人对效率的理解,可能和主流叙事不太一样。这里不崇尚“996”,很多公司下午五点半就准时下班,把完整的夜晚还给年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奋斗,他们只是把奋斗这件事,解构了。
你可能会在火锅店里看到一群人一边涮着毛肚,一边进行头脑风暴。也可能在麻将馆里听到有人一边摸牌,一边用手机回着工作邮件。他们不在乎在哪里工作,也不在乎什么时候工作,他们要的是结果。
这种“摸鱼式奋斗”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社会共识。在这里,成功不止一条路。当个科长受人尊敬,辞职去开一家火锅店,同样能赢得掌声。社会对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有着惊人的包容度。
这种氛围极大地降低了年轻人的职业焦虑,也让成都成为了西部地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强的“移民城市”。超过三成的常住人口都是外来者,他们被称为“蓉漂”,来这里寻找一种压力更小、更自洽的生活方式。相比北京高昂的房租,这里的生活成本显然友好得多。
这种“慢就是远”的哲学,在本地的脱口秀行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成都的脱口秀圈子,保留着一种“非工业化”的人情味。大家不追求被资本快速催熟,也不急于一夜成名。从业者们更愿意相信慢工出细活,花上大把时间去打磨一个段子,而不是被商业化的车轮推着走。
当然,这种模式并非完美。对于一些特定行业,比如互联网,从业者会感觉核心的业务机会远不如一线城市,就业压力同样存在。而那种“月薪三千也敢消费”的“月光族”现象,也从侧面说明,一部分人的松弛,或许也带着几分被动的“躺平”色彩。
但总体而言,成都模式的核心在于,它没有把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当成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内生动力。这种独特的人才吸引和保留机制,恰恰是它经济强劲的秘密之一。
当一种城市气质足够浓郁,它就会变成一种可以被感知、被消费的文化产品。成都的“松弛感”,最终就物化成了这里的脱口秀。
你去看成都的脱口秀,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段子的底色普遍是明亮的,很少有那种沉重的“悲剧内核”或者苦大仇深的“班味儿”。演员们更喜欢拿生活中的小事开涮,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化解冲突。
比如前空姐出身的嘻哈,风格飒爽,带着一股江湖气。还有强调自我价值感的王小利,他们的作品核心都是积极的自我肯定。这背后,正是这座城市“不内耗,做自己”的核心气质在驱动。
这种气质不是凭空来的,它有历史的根源。地处物产丰饶的四川盆地,“天府之国”的称号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天生的安全感。当生存不再是首要焦虑时,人们自然会更关注生活本身。那句挂在嘴边的“急啥子嘛?”,就是这种心态最直接的体现。
这种心态也体现在他们对“内卷”的态度上。当其他地方的人在为高强度的竞争焦虑时,成都人却能把它戏谑地解构成一种食物——“卷饼”。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幽默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这种源于地方的文化自信,通过现代媒介传播出去时,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比如现象级动漫《哪吒》里,说着一口四川普通话的太乙真人,他那种玩世不恭、关键时刻又靠得住的形象,就是成都精神的绝佳写照。
成都的脱口秀之所以能火爆,线下票房稳居全国前五,甚至厂牌能巡演到绵阳、宜宾这些周边城市,正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内耗痛点。
观众们在段子里听到的,不仅是笑话,更是一种向往的生活哲学——“钱要挣,日子也要过”。这种充满“配得感”和松弛感的文化产品,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让人们相信,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