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协全新力作,曲艺音诗画《伊莎白》,铭记历史弘扬曲艺
更新时间:2025-09-17 15:00 浏览量:2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曲协和四川文联联合推出了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铭记历史同时弘扬曲艺。
9月16日晚,《伊莎白》在北京二七剧场首演,来自全世界多个国家的观众一起观看了精彩演出,不仅了解了以伊莎白为代表的众多国际主义战士们的贡献,同时也领略了我国传统曲艺文化。
一、伊莎白·柯鲁克
伊莎白·柯鲁克是加拿大人,191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饶和美1912 年来到成都,参与创建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母亲饶珍芳(Muriel Hockey Brown)参与创办蒙特梭利幼儿园(今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弟维学校(今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和盲聋哑学校(今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伊莎白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在成都华西坝度过,她也和成都人民一样经历过军阀混战,伊莎白晚年曾回忆当时捡子弹壳玩的趣事。
1938年,伊莎白从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她放弃和平优渥的生活毅然返回战火纷飞的中国,在中国西部展开社会调查,她是首位进入藏区的人类学西方女学者,在这里她邂逅了英国学者大卫·柯鲁克并深受他的影响,两人在大渡河泸定桥头情定终身。
1942年伊莎白和大卫·柯鲁克结婚,他们一起投身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成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1947年伊莎白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考察土地改革,通过深入调查完成了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真实记录了中国历史进程,这两部作品也成为社会人类学名著。
1948年伊莎白受邀到南海山外事学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伊莎白执教六十多年,为中国的外语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才。
2007年伊莎白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伊莎白“十大功勋外教”称号,2018年她又获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荣誉称号。
2019年伊莎白被授予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2023年8月20日,伊莎白·柯鲁克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伊莎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作为著名国际主义战士,她的故事成为诠释国际主义精神的鲜活教材。
二、中国曲协
2024年,在中国文联领导下,中国曲艺家协会开始筹划用曲艺形式围绕伊莎白的传奇人生创作一个大型作品。
2025年3月,中国曲协牵头组建了由优秀曲艺作家和资深策划人组成的主创团队,主创人员通过阅读伊莎白著作、翻阅伊莎白资料、走访伊莎白故居、访问伊莎白亲属和请教伊莎白研究领域专家,历时半年数易其稿形成了最终的创作文本。
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演出时间一百分钟左右,贯穿了伊莎白的百年人生,共分成四幕《生在中国》《爱在中国》《心在中国》《留在中国》。
为了完成这部大制作,在中国曲协领导和协调下,《伊莎白》集合了包括中国广播艺术团、湖北省武汉说唱团、重庆市曲艺团、天津市曲艺团、上海评弹团和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团等十几家著名文艺团体。
《伊莎白》首演的阵容同样非常强大,很多演员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是各个曲艺曲种的领头人,他们带着十余种曲艺形式完美演绎了整场演出:
四川清音:罗捷,湖北大鼓:徐宁,陕北说书:熊竹英,四川评书:袁国虎,四川扬琴:唐瑜蔓、曾晓利,京韵大鼓:冯欣蕊,四川金钱板:张徐、谢赤非、任俊松,长子鼓书:刘引红,苏州评弹:吴新伯、陆锦花,快板:王文水,单弦:杨蔓、杨婷、杨苗、杨倩。
《伊莎白》时间跨度一百年,相声演员李丁一个人出演了多个串联角色,不仅贯穿了整部作品,同时还增加了幽默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伊莎白》每一幕的讲述者是著名主持人杨澜,她和伊莎白的渊源很深,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杨澜曾是伊莎白的学生,杨澜父亲则是伊莎白的研究生。
演出结束后,伊莎白的儿子柯马凯受邀上台和现场观众分享了母亲伊莎白的生活点滴,他最后一句话不仅代表了伊莎白也代表了自己:感谢父母把我生在中国。
三、铭记和弘扬
说到伊莎白这个名字,可能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有些人即使知道她是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对她的传奇人生恐怕也知之甚少。
中国曲协牵头创作表演的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首先起到了铭记历史的作用,观众在一百分钟的短短时间里最大可能深入了解了伊莎白的传奇人生,也了解了她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革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此外,《伊莎白》并没有将视角仅仅限定在伊莎白一个人身上,以伊莎白为原点,音诗画《伊莎白》还在作品里铭记了如埃德加·斯诺、诺尔曼·白求恩等几十位国际主义战士。
同时,《伊莎白》还通过伊莎白的经历,在作品里融入了宏观视角,铭记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
如果说《伊莎白》的内容很深刻,那该作品的表现形式则让人感到惊喜,中国曲协领导下的主创团队没有用单独一个曲种,而是采用了十余种曲艺形式,可以达到多种作用。
从作品角度看,伊莎白的一生走过中国很多地方,在她每个人生阶段都能找到对应的当地曲种,多曲种的结合可以从艺术上诠释伊莎白的传奇经历。
从传播角度看,来自全国范围的十余种曲艺形式融合在一个作品里,可以最大范围扩大《伊莎白》的传播效果。
从弘扬角度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在融合这么多曲艺形式的同时,不仅可以让曲艺从“单兵作战”转向“大兵团作战”,还可以通过和交响乐团的合作以及声光电和大屏幕的运用,真正达到弘扬曲艺的作用,体现了守正创新的艺术发展方向。
《伊莎白》首演第二天,主创团队和文艺专家、学者在北京举行了座谈会,对《伊莎白》指出一些瑕疵和不足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不仅希望《伊莎白》在适当改编后能够在国内巡演或者拍摄舞台电影,同时还期望《伊莎白》融入更多国际元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们当然还希望,曲艺从业者能够从《伊莎白》获得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守正创新作品,丰富文艺舞台,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