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四川 百部川扬|永恒的棱镜:从《茶馆》到《龙门茶馆》
更新时间:2025-09-17 18:04 浏览量:1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1956年,当老舍创作话剧《茶馆》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近七十年后,“另一个茶馆”会以另一种艺术呈现形式,向他的《茶馆》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传承与开拓。
这部名为《龙门茶馆》的微短剧,在红果短剧平台上线即爆,斩获近2000万热度!202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由川人热血写就的壮烈史诗,通过“死字旗”、“盐工敢死队”“川人捐资修机场”等历史细节的艺术还原,再次击中了当代观众的心。
一杯盖碗茶,两代茶馆戏,百年家国梦。从老舍笔下清末民初的北京裕泰茶馆,到抗战时期四川成都的龙门茶馆,变的是一方天地、一段岁月与一种呈现方式,不变的则是茶馆作为“社会显微镜”的叙事智慧与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
老舍的《茶馆》开创了“茶馆叙事”的先河。在《茶馆》中,老舍以裕泰茶馆为舞台,通过三幕剧的结构,生动地展示了晚清时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剧中近50位人物穿梭其间,展现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与普通人命运的沉浮。茶馆不再只是喝茶的空间,而变成故事的载体。于方寸之间见天地,于杯盏之中观世相。茶馆是舞台,汇聚三教九流、展示众生百态;茶馆是镜子,照出中国近现代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茶馆还是一面“丰碑”,一座为历史洪流中挣扎、沉浮的普通人树立起的艺术丰碑。
《龙门茶馆》敏锐地继承了这一叙事传统,将视角投向1937-1945年抗战时期的四川,将大后方的抗战与民族命运,浓缩于一间茶馆的日常烟火与人物故事之中。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不仅是艺术形式上的致敬,更是对“以小见大”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深刻传承与时代性拓展。剧中“龙门茶馆”同样被赋予深厚的象征意义。它是另一个舞台——情报在此传递,募捐在此组织,人员在此动员;它是另一面镜子——照见“川人从未负国”的壮烈誓言。它还是另一座“丰碑”——为抗战洪流中每一位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无名英雄树立起的永恒丰碑。
《龙门茶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为“茶馆叙事”传统注入了当代活力。首先是传播形式的创新。《龙门茶馆》创新性地采用微短剧形态(33集,每集仅2分钟),故事节奏明快,矛盾突出,情感浓烈。这种“轻量表达、重量内涵”的创作方式,为历史故事融入当代生活,真正走进年轻心灵,探索出了一条鲜活而有效的新路径。事实证明,“短小精悍”丝毫不减情感浓度,反而因高频次的矛盾冲突,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心理穿透力。其次是地域文化的拓展。与《茶馆》浓郁的“京味儿”不同,《龙门茶馆》全片采用四川方言,深度融合了袍哥文化、茶文化、川剧等巴蜀地域文化元素。从纯川味“摆龙门阵”的日常对话到“提劲打靶”“虚锤子,走!”的市井俚语,从盖碗茶的袅袅茶香到高腔川剧的悲壮唱词,这些鲜明的“地方性”特色,让故事可感可触、可歌可泣,人物形象更为鲜活、亲切、立体,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是历史视角的转换。两部作品都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但在历史视角上有所演变。《茶馆》通过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物悲剧性的命运,展现了在那个“遍地是绝望”的年代里,个体无论善良与否,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无力与挣扎,其深沉的悲剧基调发人深省。《龙门茶馆》则放弃传统的全景式抗战和悲剧式叙事,改变过去那种高大、光辉脸谱化的英雄形象塑造,而是聚焦普通个体面对国家危难时的艰难抉择,让车夫、主妇、僧侣、学生、盐工、伙计等三十余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小人物成为真正的主角。无论是掌柜陈二哥的隐忍担当、老板娘红姑的泼辣血性,青年学子弃笔从戎的决绝、慧明和尚脱袈裟赴国难的凛然,还是从冷眼旁观到毅然前行的黄三爷、散尽家财以身殉国的伍爷,他们共同构筑起“百姓才是真英雄”的动人主题。他们或许并非传统意义上功勋卓著的英雄,但这种集体的奉献、坚韧与牺牲,恰恰构成了民族脊梁最坚实的底座,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最深沉、最稳健的基石与底色。《龙门茶馆》正是通过对这些无名者的刻画,诠释了“川人从未负国”的壮烈誓言,完成了对伟大抗战精神最真挚的致敬,也艺术地展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茶馆》与《龙门茶馆》虽相隔近七十载,却共同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茶馆本身便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缩影。资料显示,老舍创作《茶馆》时,老北京有近千家茶馆,它们不仅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场所,更是社会各阶层交流信息的平台。而四川更是“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茶馆在四川可谓是遍布大街小巷,成都人更是不能一日无茶。抗战时期,四川地下党工作异常活跃,很多茶馆都成了主要活动场所。这种深厚的茶馆文化为两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文化底蕴。两部作品均承袭了中国文化“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美学追求和哲学智慧,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历史洪流,不起眼的“小茶馆”成为折射“大历史”的多棱镜,构建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讲述方式。
一杯茶,一方茶馆,讲述的永远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从老舍的笔墨到新一代创作者的镜头,“茶馆叙事”的传统从未褪色,反而在岁月中不断生长、焕新,绽放出愈加夺目的时代光彩。它跨越了从传统话剧到微短剧的艺术形式壁垒,超越了从北方京味到巴蜀风情的在地文化差异,两者共同证明了“茶馆叙事”的强大生命力。《龙门茶馆》的成功尤其证明:深度内容完全可以融入轻量表达,关键在于把握民族文化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这种用“小故事”讲好“大精神”的创作模式,为在信息时代有效传播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思路。
茶馆,就像一个永恒的多棱镜,不仅映照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勾勒出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演变,更折射出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份根植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正焕发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与力量。
作者:蔡志凌(遂宁传媒集团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