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人民日报点赞:安万剧团”火了!这团“烟火气”照见戏曲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09-17 19:13  浏览量:1

寒冬腊月的西北大地,寒风凛冽却挡不住观众的热情。上万名群众裹着棉衣、踩着积雪,挤在露天戏台前,随着台上的唱腔时而欢呼、时而抹泪,甚至跟着演员一起高声哼唱——这是安万剧团演出时的常见场景。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没有先进的灯光音效,演员们穿着朴素的戏服,用最地道的秦腔唱腔,演绎着老百姓熟悉的故事,却让戏曲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滚烫的生命力。近日,这支民间剧团的走红,不仅引发了大众对戏曲传承的热议,更被《人民日报》点赞,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戏曲艺术回归大众、扎根生活的必然之路。

安万剧团的“火”,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对“戏曲为谁而演”这一根本问题的精准回答。不同于一些追求“高大上”的演出,安万剧团的剧目清单里,没有晦涩难懂的新编故事,全是《三滴血》《周仁回府》这些流传了几十年的秦腔经典。剧团负责人常说:“老百姓爱听啥,我们就唱啥;老百姓爱看啥,我们就演啥。”为了让戏更“接地气”,演员们会主动和台下观众聊天,把生活里的家长里短、乡里乡情融入表演细节,甚至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唱段的长短。有一次演出《铡美案》,当包拯唱出“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时,台下一位老人激动地站起来喊:“再唱一遍!”演员二话不说,重新起调,台下观众跟着一起唱,戏台上下连成一片,成了秦腔的“大合唱”。

这样的场景,在安万剧团的演出里屡见不鲜。他们的戏,唱的是西北人的酸甜苦辣,演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就像自家门口的家常话,亲切又实在。秦腔本身特有的质朴粗犷、高亢激昂,在他们的演绎下,更是充满了西北大地的文化血脉——有黄土高原的厚重,有黄河奔腾的豪迈,也有寻常百姓的温情。观众说:“听安万剧团的戏,心里敞亮,越听越有劲儿。”这份“有劲儿”,正是因为戏曲艺术真正走进了群众的心里,成了他们精神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安万剧团的“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专业戏曲院团的“冷”。这些院团拥有专业的演员、充足的经费、精良的设备,却常常陷入“新戏没人看、老戏不敢演”的困境。究其原因,离不开一股浮躁的创作风气。有的院团为了追求“创新”,盲目借鉴西方戏剧形式,把秦腔的板胡换成小提琴,把传统的水袖舞改成现代舞,结果不伦不类,老观众不买账,新观众看不懂;有的院团把精力放在“拿奖”上,剧本创作只求符合评奖标准,堆砌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主题,却忽略了故事本身是否贴近生活、是否能打动人心。曾有某专业院团花费重金打造一部新编历史剧,舞台布景堪称“豪华”,演员服装精致考究,却因为剧情空洞、唱腔脱离传统,演出时台下观众寥寥无几,最终只能“藏在仓库里”,成了“一次性作品”。

更让人忧心的是,一些专业院团对传统唱腔的“丢失”。秦腔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唱腔体系——高亢时能穿透云霄,婉转时如泣如诉,每一个拖腔、每一个颤音都饱含情感。可如今,有些年轻演员为了省力、追求“悦耳”,擅自简化唱腔,把原本复杂的技巧改成平淡的调子,让秦腔失去了最核心的“味儿”。一位老艺人叹息:“以前学戏,一个唱腔要练上几百遍、几千遍,现在有的演员几天就能排一出戏,哪还顾得上传统?”这种对传统的不敬畏、对创作的不踏实,让不少专业院团陷入了“越创新越冷清”的怪圈,也让戏曲艺术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其实,戏曲艺术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宝贝”,而是从群众中诞生、在民间成长起来的。从古代的勾栏瓦舍,到后来的乡村戏台,戏曲始终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被人喜爱,正是因为它们讲的是普通人的情感和追求,唱的是老百姓的心声。安万剧团的成功,恰恰是回归了戏曲的本质——以人民为中心,把舞台搭在群众身边,把故事讲到群众心里。

戏曲要想传承下去、发展起来,就必须守住这份“群众性”,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里的“创新”,不是脱离传统的“标新立异”,而是在尊重剧种特色、尊重大众审美的前提下,让戏曲更适应时代需求。比如,安万剧团会把现代社会的好人好事改编成小戏,用秦腔的形式传播正能量;他们还会在网上直播演出,让没时间到现场的观众也能过把戏瘾。这种创新,既保留了秦腔的“魂”,又拓展了戏曲的传播渠道,让老艺术有了新活力。

反观一些专业院团,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戒掉“浮躁病”,重拾“十年磨一戏”的匠心。剧本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多听一听老百姓的意见,多写一写普通人的故事;演员培养要重视传统唱腔和技巧的传承,让年轻演员真正理解戏曲的精髓,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光鲜”。其次,要放下“架子”,主动走进基层。就像安万剧团那样,把戏台搭到乡村、社区,让戏曲艺术重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戏曲才能摆脱“曲高和寡”的尴尬,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安万剧团的走红,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戏曲传承的方向。它告诉我们,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舞台有多华丽、奖项有多耀眼,而在于是否能被群众喜爱、是否能扎根生活土壤。无论是民间剧团还是专业院团,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尊重传统、贴近大众,戏曲艺术就一定能跨越时光的阻隔,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唱出更多打动人心的“好声音”。毕竟,老百姓的掌声,才是戏曲艺术最珍贵的“奖杯”;群众的喜爱,才是戏曲传承最坚实的“根基”。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