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创新用好“茶馆嗑子匠”传播文明乡风
更新时间:2025-09-18 08:02 浏览量:1
赤水市创新用好“茶馆嗑子匠”传播文明乡风
近年来,赤水市紧扣“群众是文明实践主体”,依托传统茶馆文化打造“茶馆嗑子匠”品牌,摒弃刻板宣讲模式,构建共鸣式宣传氛围,使其成为基层思政工作与社会治理的特色品牌。2025年7月,赤水市“茶馆嗑子匠”文明实践项目经中央文明办推荐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一是选好“举旗人”,破解宣传力量统筹难。以“为民服务”为首要标准,通过志愿报名、群众推荐、面对面筛选等方式,吸纳农伯、土专家、“五老”人员及消防、法院、公安等领域人才,组建起17支、520人的“千行百业”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宣传群众”导向开展系统培训,确保志愿者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结合每位“嗑子匠”特长定制宣讲内容,统筹调配力量,确保每个村、社区等宣传阵地至少有3名搭配合理的志愿者驻点服务。2024年,该志愿服务队伍获“新时代贵州人”提名集体,成员马国友获评第十一届“全省119消防先进个人”。
二是用好“宣讲员”,破解党的声音落地难。将官方“文件语言”转化为群众易懂的“乡音土话”,以茶馆为核心,延伸至红色场馆、农家院坝、学校等人流密集处,用群众便捷参与的方式,向干部群众、游客及学生宣讲政策、红色故事与身边事迹,引领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采用“领导干部/支部书记+嗑子匠”模式,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送演出、唱红歌、搞宣讲、讲故事、强互动、办实事”的“六个一”活动,推动“被动宣讲”转为“互动交流”,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寓教于乐中浸润人心。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宣讲3.2万余场次,覆盖群众93万余人次。
三是当好“侦察兵”,破解社情民意收集难。深入茶馆、集市、农家、田间地头,融入群众生活,从“牢骚”中察实情,从“吐槽”中找难点,面对面收集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原汁原味记录群众诉求,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社会治理联动中心信息互通,构建“收集、研判、派单、督办、问效、归档”的“六步闭环”处置机制。目前已收集意见建议2000余条,处置群众问题1500余条。
四是做好“和事佬”,破解矛盾纠纷调处难。针对不和谐“音符”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发现即制止”,通过普法宣传、政策解读引导群众传承美德。秉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原则,俯身贴近群众,对存在抵触情绪的群众,邀请其进入工作室,落实“起立迎接、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服务规范。围绕问题处置时效与效果,定期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邻里问询等方式跟踪,在交心谈心中回应合理诉求,保障群众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文明氛围。
推荐阅读微编:杨 阳“贵州改革”微信2025年第3188期(总第120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