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难治,不妨试试我这个方子,90%都能治好
更新时间:2025-09-18 13:51 浏览量:2
雨后的黄昏,我踱进一家僻静的茶馆。檐角滴着水,石板路泛着光,店里只有一位老先生独坐在窗边,守着一壶正煨着的茶。
“什么最能赚钱?”老先生重复着我的问题,眼角漾出细密的笑纹。他不答,只执起紫砂壶,琥珀色的茶汤稳稳落入杯中,香气如丝如缕地散开。
“你瞧这茶,”他开口,声音温润似茶,“三十年的普洱,量就这些,喝一泡,这世上就少一泡。物以稀为贵,自古皆然。”他说起年轻时做过的生意,那些真正让他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满大街都有的东西,而是像这老茶一样,独特而难寻的物件。人有我无,我有人无,价便由人来定。
窗外渐暗,路灯次第亮起,映出匆匆归家的人影。“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出行、通话。”他的目光投向窗外,“这些东西,利薄,但日日离不开。就像河床下的暗流,你看它不起眼,它却常年不息,是活水。”他谈起后来转做日常耗材的生意,虽无暴利,却如柴米油盐,细缓而长久地滋养着生活的根基。
第三泡茶味正醇时,他提到了“人”。“一个人能耐再大,也像这独斟独饮,终归寂寞。”他坦言如今的局面,是靠天南地北的伙伴共同撑起的。“寻得可靠的人,定下公平的份例,生意便不再是独木,而成了一片林。”话语间,没有激昂的调子,只有如茶汤般沉淀后的平静。
茶香渐淡,老先生的话也近了尾声。他言道,生财之道,或贵在稀,或贵在频,或贵在众,若能兼得,便是大幸。
我辞别而出,湿凉的空气扑面而来。长街灯火通明,映照着世间百业:那匠心独运的手艺人,那客似云来的小吃摊,那联手经营的连锁店……我忽然觉得,那三条朴素的经济之理,并非高悬于庙堂的经卷,它们就落在生活里,如雨入湖,不着痕迹,却滋养着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