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百姓登台演绎身边暖心事

更新时间:2025-09-19 08:00  浏览量:1

“谁都爱听长命百岁这句吉祥话儿啊,据传说,那长寿村里,百岁的不算啥……”在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建功北里社区活动室,这样的演出、排练声一响就是八年。

从2017年8月至今,扎根社区的“天赐曲艺坊”为周边街坊带来相声、评书、鼓曲等曲艺演出,邀请专业老师培训大爷大妈。大伙能说能唱,把邻里之间的暖心事搬上社区舞台。

居民代表登台演唱琴书。 白纸坊街道 供图

活动室变身小型剧场

“天赐曲艺坊”活动室位于建功北里社区居委会院内。古香古色的屏风、罩着红色桌围的专业场面桌,还有相声名家刘洪沂题写的“天赐曲艺坊”牌匾……2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就是一个小型相声剧场。

“屏风是网上淘的,帷幔是量了尺寸定做的,第一次演出的水牌是临时找了一块儿小黑板写的。”回忆起2017年创立“天赐曲艺坊”的过程,曲艺坊负责人、建功北里社区党委副书记郭京蕊感慨万千,团队刚成立时缺乏资金,为了保证训练和表演效果,只能由曲艺坊成员自己出钱买道具。

社区里喜欢曲艺的街坊不少。“吃的喝的都不缺,就缺个能在家门口乐和乐和、能吹拉弹唱的地儿。”居民议事会上,这样的呼声越来越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社工李园园在参加“周末相声俱乐部”演出活动时,跟专业相声演员张嘉桐聊起了将曲艺搬进社区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2017年8月,这个家门口的“曲苑杂坛”——“天赐曲艺坊”正式成立。

首场演出就吸引了几十位街坊,大伙围坐在不大的活动室里,看哪都新鲜。“你看,这桌帷一摆,演员穿着大褂一出来,就跟看专业演出一个样。”社区居民王海峰说。

从最初的一场活动,到此后的系列展演,“天赐曲艺坊”慢慢成了社区居民周末放松的首选。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加座更是常有的事。

居民登台唱响“窗帘约定”

居民对曲艺的热情也在熏陶中越来越浓。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演员走进曲艺坊,大爷大妈们也跟着张开嘴、拉好架势,学唱琴书、快板,练习绕口令。一些有天赋的居民还登台献艺,参与到社区、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居民杜立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说的是,两位住在这儿的街坊,一位姓杨,一位姓王……”至今,许多居民还记得作品《窗帘约定》里朗朗上口的唱词,这是杜立生在曲艺坊展演活动中原创的琴书作品。他初次登台,便凭借鲜活的邻里故事、地道的生活气息收获满堂彩。

“团队以‘窗帘约定’这一白纸坊街道的居民互助项目为创作元素,融入社区里发生的真人真事,打磨出了琴书唱段《窗帘约定》。”郭京蕊笑着介绍,“那些邻里互助的暖心细节都被写进唱词里,演的是大家身边事,听的人自然觉得亲切。”

此外,原创作品《事儿妈小传之坊间那些事儿》也广受好评,这部微短剧以“北京大妈”的形象,讲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系列故事。微短剧由张嘉桐饰演“事儿妈”,街道居民、社区民警也加盟客串,共同演绎老百姓的身边事。

走出社区成为全区“品牌”

八年来,“天赐曲艺坊”由初创走向成熟。除日常演出外,每年至少要开展5场大型演出。由社区确定演出主题,再和张嘉桐等骨干仔细协商演出时间与具体内容。每次演出前,社区会提前布置场地,准备演出道具,再备上一壶温开水,让演员们心里特别温暖。

曲艺坊成立至今,已服务白纸坊地区居民4000余人次,并走出社区、走出街道,成为西城区叫得响的品牌。

社区党委书记徐慧说,未来,社区会一如既往地办好每场惠民演出,深入挖掘更多带着烟火气的原创故事,让更多人爱上曲艺,感受邻里浓情。本报记者 张骜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