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曲艺音诗画《伊莎白》:一次曲艺表达的全新探索
更新时间:2025-09-19 15:58 浏览量:1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题:曲艺音诗画《伊莎白》:一次曲艺表达的全新探索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
由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主办的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日前在北京首演。这部作品以多曲种融合为主要表现方式、以交响乐和视觉艺术为辅助手段,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的传奇人生,引发业界关注。
在近日举行的作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伊莎白》是一次曲艺表达的全新探索,让观众看到了曲艺年轻化、多样化和富有生命力的新面貌,为曲艺题材拓展与形式创新提供了有意义的范本。
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出生于中国四川。1947年,为考察和报道中国解放区土改运动,她与丈夫大卫·柯鲁克穿越重重封锁来到边区,完成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这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此后,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半世纪之久,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2019年,伊莎白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演出以短短的一百分钟贯穿了伊莎白的百年人生,通过《生在中国》《爱在中国》《心在中国》《留在中国》四幕内容,让观众更深入地走进伊莎白纯真、浪漫而深情的一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高昌认为,作品虽以宏大主题、深厚历史纵深、广阔时代参照为底色,却始终坚持以小切口、真细节、暖视角、新元素来推动故事、打动观众,是曲艺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艺术形式上,《伊莎白》融合了四川清音、湖北大鼓、京韵大鼓、陕北说书、长子鼓书、苏州评弹等十余种曲艺形式,通过将不同地域的曲艺风格与人物故事进行匹配,串联起伊莎白的人生轨迹。
在舞台呈现上,作品划分了曲艺演唱区、交响乐队伴奏区、主持人阅读串联区、大屏幕影像区及纱幕影像区五个表演区域,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艺术空间。此外,作品还融入多媒体视觉与AI技术,穿插大量珍贵历史影像,使观众在视听交融中感受艺术与精神的双重震撼。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看来,《伊莎白》找到了曲艺叙事与史诗主题的契合点,兼顾史实与情感,在曲艺表现重大题材、运用现代技术与戏剧化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为文艺的轻骑兵,曲艺能够迅速、直接地展现时代发展、说唱人民心声。这部作品让我感到,曲艺不光是文艺轻骑兵,也可以成为重装备。”金浩说,《伊莎白》能够为今后曲艺艺术的跨界融合和重大题材创作提供借鉴。
“从题材选择到结构成篇,从艺术创作到展演效果,这部作品都可谓别开生面。它证明曲艺完全可以做大作品,可以有新格局;展现了曲艺这门叙事体传统说唱艺术对重大题材的承载能力,展现了全国曲艺人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伊莎白》总策划,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高世名说,希望以《伊莎白》为契机,持续激发广大曲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创新动力,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出更多具有现实深度、精神高度和艺术强度的时代精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