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如何发展?中国曲协作示范,“单兵作战”变“兵团作战”
更新时间:2025-09-20 14:50 浏览量:1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有四百余种曲艺,这么多曲艺该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只是保护曲艺,难度并不算大,如果要传承曲艺,好像也不是太费劲,但要让曲艺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难度就大了。
一、曲艺发展现实中的困难
曲艺之所以发展难度大,是因为存在现实中的五个难点:
1、散
我们熟悉的曲艺形式有相声、小品、快板、大鼓、快书、评书等曲种,这些知名曲艺的发展还存在各种问题,那些我们不熟悉的曲种的发展则更难,毕竟太散装了。
从黑龙江到海南,从新疆到上海,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四百余种曲艺,表演形式各异甚至连口音差别都很大,想发展一个曲种尚且面临很多困难,何况这么分散的曲艺。
2、少
除了以普通话为主的相声、小品和评书等曲艺之外,大部分曲艺都有方言属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很多曲艺形式只是在当地拥有观众群体和群众基础,一旦离开本省甚至本市,其受众就非常少了,要是远离家乡,有些曲艺的观众甚至可以少到忽略不计。
3、弱
大部分曲艺形式都是以说唱为主,所需要的人员较少,舞台背景和道具也少,好处当然是便捷和成本小,但随之带来的则是艺术表现力比较弱。
相声曾经一度被小品压制,其中一个原因是小品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其他曲种如大鼓、快板、评书的表现形式和相声也差不太多,对比戏曲、话剧、舞剧等舞台表演形式,很显然曲艺是处于明显弱势的。
4、小
相声之所以在新中国成为文艺战线轻骑兵并发展为曲艺之首,不光是因为相声以普通话为主的特点适用全国,同时相声以幽默为特点的艺术形式同样备受欢迎,所以相声在曲艺里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相对应的相声市场自然也大。
我国现存大部分曲艺形式都存在影响力较小的问题,除了口音问题之外,很多曲种本身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较大影响力,自然其市场潜力就小,如果没有资本投入仅靠政策扶持,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5、土
不得不说或者很多从业者不好意思承认的一件事是,很多曲艺形式虽然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但却同时不可避免和时代有些脱节,说白了就是显得有些“土”,倒是能够吸引一些中老年观众,但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比较弱。
曲种分散、观众群体少、表现力弱、市场潜力小、表现形式“土”,这五个难点汇集在一起,造成了很多曲艺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有些落后。
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文化部门和文旅部门在保护传承曲艺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曲艺发展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似乎还处于“守正有余,创新不足”的状态,感觉总是差了点什么,难以破圈甚至有些曲艺还不能扔掉政策和扶持的“拐杖”。
二、中国曲协全新力作
中国曲艺家协会虽然是协会组织,但他们担负着组织、协调、指导和引领全国曲艺发展的重任。
近些年中国曲协在推动少儿曲艺、曲艺学历教育、小剧场发展、国际交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与此同时中国曲协也在闷声办大事,全力打造了一部曲艺音诗画《伊莎白》,这个作品完全可以为曲艺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
伊莎白·柯鲁克是一位国际主义战士,她1915年出生于中国成都,从小在中国长大,1938年大学毕业后返回战火纷飞的中国,在这里她做了大量社会学调查,后来长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亲身参与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19年伊莎白被授予“友谊勋章”,202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2025年初,中国曲协在中国文联指导下启动了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的创作,并于2025年9月16日在北京二七剧场成功举行了首演。
《伊莎白》融合了四川清音、湖北大鼓、陕北说书、四川评书、四川扬琴、京韵大鼓、四川金钱板、长子鼓书、苏州评弹、快板和单弦等十一种曲艺形式,在一百分钟的时间里用曲艺完美诠释了伊莎白的传奇人生。
除了十一种曲艺形式之外,《伊莎白》还引进了交响乐团,舞台背景使用了现代化大屏幕,通过声光电技术展现数量众多的照片、影像和动画,完美配合了整场演出。
中国曲协主导的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并不仅有纪念国际主义战士伊莎白的作用,这场演出同时也给曲艺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那就是改“单兵作战”为“大兵团作战”,多种曲艺融合运用现代技术搞精品工程。
三、《伊莎白》的五个优势
为什么说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可以作为曲艺发展的示范?那是因为《伊莎白》本身具有五个优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曲艺发展的五个难题。
曲种分散?
《伊莎白》融合了多达十一个曲种,一次带动十个以上的曲艺形式,不论是传播效果还是艺术效果都取得了成功。
事实上近些年曲艺剧确实在全国各地慢慢流行起来,比如由河南省各级曲协和说唱团创作的大型曲艺剧《张仲景》,融合了包括大调曲子、板头曲、河南坠子、三弦书、西坪民歌、新野槐书、桐柏渔鼓、淅川锣鼓曲、南阳鼓儿哼和快板等十种曲艺形式。
《伊莎白》的融合是全国性的,《张仲景》的融合是区域性的,全国各地曲艺从业者也可以跨省搞区域性的大型曲艺剧,这样可以集合曲艺整体力量,由单兵作战改为大兵团作战,变劣势为优势。
观众群体少?
《伊莎白》融合十一种曲艺本身就能聚集更多观众群体,同时《伊莎白》的题材也可以吸引很多曲艺爱好者之外的观众,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
表现力弱?
《伊莎白》在融合十一个曲种之外还加入了交响乐团并引入了现代声光电技术,其艺术和故事上的整体表现力已经远远超过很多话剧和舞剧,这种强大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让故事和人物更加鲜活,同时也更能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市场潜力小?
《伊莎白》首演之后,中国曲协邀请各界学者和专家与主创人员召开了座谈会,在会上听取了很多意见,其中包括适当改编后进行全国巡演、集中精兵强将拍摄舞台电影和加入国际元素出国演出等多个好建议,这些举措一旦实施无疑将增强《伊莎白》的市场潜力。
在开发市场潜力方面,前中国曲协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领头创作的大型相声剧《明春曲》就曾取得过成功,这部剧不仅在全国巡演更是把巡演开到了国外。
2024年9月,中国曲协主办,由中国曲艺名家和日本艺术家联合创作和表演的大型说唱组曲《东渡》首演成功,这个作品同样融合了我国苏州弹词、河阳山歌、扬州清曲、河阳宝卷和日本狂言、浪曲等多种曲艺形式。
《东渡》首演取得成功后,先后在我国和日本举办了多场巡演,证明了国际性的曲艺融合作品在国际上同样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表现形式“土”?
《伊莎白》首演现场有很多大学生观众和国外观众,这些观众中有些人并不了解那么多曲艺常识,很多人估计都没怎么欣赏过中国传统曲艺,但《伊莎白》在国内外观众那里备受好评。
《伊莎白》不仅在主题上具有国际元素,更是在多媒体运用上极具现代元素,在新设计思路和新技术的作用下,传统曲艺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依然绽放,还有谁敢说“土”。
综合来看,中国曲协全新力作《伊莎白》的成功并不仅限于演出本身,而是可以成为曲艺发展的示范作品,指导并引领曲艺从业者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不断创新,曲艺艺术和曲艺市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