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审美观念发廊里“打擂”,北京电影学院话剧《向阳理发馆》欢乐上演
更新时间:2025-09-21 17:15 浏览量:2
大波浪、爆炸头,如今听起来具有年代感的发型,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时髦的象征,引发审美观念的巨大变革。9月18日至21日,原创现实主义话剧《向阳理发馆》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5周年的献礼之作在北京喜剧院上演,王劲松、崔建宇、徐倩等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及毕业生,带领观众回到40年前的老北京理发馆,在笑声中讲述时代变迁下的个人成长与人情冷暖。
《向阳理发馆》以一间在北京老胡同里的理发馆为舞台,围绕理发该不该创新展开。年轻的儿子希望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将最新的时尚潮流传递给顾客,守旧的父亲仍坚持传统的理发手艺。父子俩在理发馆里“划线而治”,顾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发形式也给出褒贬不一的回馈,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激发出很多京味笑料,剧场里笑声此起彼伏,常有观众捧腹开怀。
《向阳理发馆》首创于2018年,如今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再度打磨上演,赵宁宇担任戏剧构作,王劲松任艺术总监及主演,崔建宇、徐倩编剧并参演,吴嵩担任策划及主演,杨佳音执导。崔建宇、徐倩都成长于北京,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市井人情与街坊温暖,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与乐观使得作品自然流露出浓郁的喜剧气息。北京电影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向阳理发馆》选择京味喜剧的形式,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需要,更是对北京文化与生活气韵的真切礼赞。
小小的理发馆是窥见大时代的小窗口,在编创过程中,主创们尝试在幽默与深度之间寻找平衡,既要让观众开怀大笑,又要在笑声背后触动他们对于时代变迁和手艺传承的思考。主创与主演在排练过程中多次推翻和打磨段落,既保留了接地气的“京味儿”,又避免停留在表层笑料,而是通过细节呈现人物命运和社会情绪的变化。创排过程中,北京电影学院多次邀请老北京观众和青年学生参与内部观摩,听取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意见,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了“笑中带泪、轻松中见厚重”的整体风格。
相比于2018年的版本,本轮上演的《向阳理发馆》在剧作、舞台与视听等方面进行了升级。剧本在保留原有情感厚度的同时,进一步提炼主要矛盾,使叙事更加精炼有力。表现手法上,本轮演出融入了电影蒙太奇的元素,增加了叙事的流动感与层次感。有观众观演后在社交平台发文,“场景的切换和舞台上光影的变化,果然是电影学院的特色。”
除《向阳理发馆》,北京电影学院也曾创作“向阳系列”的第二部《向阳里8号楼》,同样由师生共同出演。未来,北京电影学院计划把这两部作品作为保留剧目,为学生的舞台实践提供常态化机会。此外,该校有计划推动该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前提下,适度调整演员阵容与舞台规模,以便适应巡演和定期演出的需求。
记者: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