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东茅街茶馆凭什么火了?
更新时间:2025-09-23 14:42 浏览量:2
2024年9月,长沙东茅街茶馆开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彻底火了,火出了湖南,火向了全国。今年夏天,茶馆单日最高接待量达1.5万人次,平均日单量过3000人次,多次登上热搜榜单,还被中央电视台报道,成为继茶颜悦色、文和友之后长沙文旅消费市场的又一标志性打卡点。
在东茅街茶馆开张一周年之际,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东茅街茶馆创始人简名,与他一起探讨东茅街茶馆“不简单”的成功之道。
简名不简单
深谙文旅之道的哲学硕士
东茅街茶馆之所以爆火,其原因在于创始人简名那“不简单”的商业哲学与文化洞察。1982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的简名,是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简名深谙湖湘文化的底蕴与精髓,这为他日后操盘文旅项目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
他的职业轨迹堪称一部“湖南新消费品牌孵化史”:2014年,他作为长沙7up购物美学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为初出茅庐的“茶颜悦色”“费大厨”等本土品牌提供了成长的沃土;2018至2021年,他主导广州和深圳的超级文和友项目,成功将这一长沙IP推向一线城市,实现了从零到百亿级商业体量的惊人突破,积累了旁人难以超越的实战经验。2021年,他创立“云梦山海”品牌,并明确提出“方志文化+餐商旅”的战略方向,东茅街茶馆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之作。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人,而是一位善于将历史文脉、市井烟火与现代商业逻辑进行精密缝合的“城市首席编辑”。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成功的商业操盘经验,让他能精准捕捉到消费者内心深处对真实性和归属感的渴望,从而打造出东茅街茶馆这个现象级项目。
“简价”不简单
亲民“258”模式颠覆茶饮市场
在东茅街茶馆,“简价”的背后是一套极为“不简单”的商业逻辑和颠覆性的定价策略。在动辄三四十元一杯的新茶饮市场,它反其道而行之,毅然推出“258”极致亲民价格体系:2元一个的酥脆葱油粑粑、5元一碟的香脆瓜子花生、8元一杯的经典茶饮(如复刻的烟熏茶、芝麻豆子茶)。这意味着,人均十几元就能在此惬意地消磨大半日时光。这一定价彻底击穿了消费者的心理防线,不仅吸引了追求性价比的本地中老年客群,更让被高价奶茶“教育”已久的年轻人感到惊喜和治愈,从而实现了客群的极大拓展。
但这并非“赔本赚吆喝”,其盈利的核心在于“薄利多销”和“全时段经营”的高效模型。通过巨大的客流量(日均超3000人次)和从早茶、午食、下午茶到夜宵的全场景覆盖,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周转效率和整体营收。它用事实证明,商业的成功并非只有“高溢价”一条路,极致的性价比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情感认同,同样能构建起一道坚固的商业护城河。
“简法”不简单
三层流量生态构建自循环营销
东茅街茶馆的营销“简法”,摒弃了依赖高额广告投入的传统模式,构建了一个精妙且能自循环的“三层流量生态”,手法极为高明。第一层是本地生活基座:周边社区的老茶客们每天清晨便来此喝茶、遛鸟、唠嗑,他们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客流,更贡献了最真实、最鲜活的长沙市井烟火气,成为吸引游客的“原生态风景”。
第二层是游客打卡传播:年轻人被这种真实的场景吸引,纷纷前来拍照、打卡,并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将线下的场景热度转化为线上的话题流量。
第三层是线上流量反哺:茶馆内允许并欢迎主播全天候直播,将现场的戏曲表演、市井百态实时传递给线上观众;同时,像“鞠躬哥”这样极具服务精神和记忆点的员工被自然打造成IP,其单条视频曝光量超亿次,引发全网好奇和“前来验证”的欲望。
这三层生态环环相扣,相互滋养,本地生活为旅游提供真实性,旅游打卡为线上提供内容,线上流量又反哺线下客源,形成了一个强大且成本极低的自运转营销闭环。
简而不陋
五六十年代老礼堂的沉浸式场景
东茅街茶馆的“简”,是去除了冗余装饰后的纯粹与真实,绝非简陋,其场景营造功力极为深厚。茶馆旧址是1952年建的废弃工厂礼堂,团队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历史肌理:斑驳的墙面、富有时代印记的老标语、缓慢转动的吊扇、厚重的八仙桌与长条凳……这一切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共同精准复刻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大礼堂的集体记忆氛围。
但与许多仅注重视觉效果的“国潮风”网红店不同,这里更注重“活态”的沉浸感。现场不仅有静态的布景,更有动态的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等非遗艺术表演,耳边萦绕着地道的长沙方言和嗲嗲娭毑们的谈笑声。本地老人在此悠然自得地喝茶遛鸟,他们本身就是场景中最核心的“演员”,与整个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长沙市井画卷。对于年轻游客而言,踏入茶馆即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他们消费的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段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的旧时光,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远非简单拍照背景板所能比拟。
简中有细
一砖一瓦皆出自方志典故
东茅街茶馆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简朴”氛围下蕴含的、对地方文化极致考究的“细节”。创始人简名及其团队从筹建之初,便摒弃了凭空想象,转而从故纸堆中寻找灵感。他们深度挖掘《长沙方志》《芙蓉区街巷志》等历史史料,进行了一场严谨的“文化考古”。
茶馆并非一个简单的复古空间,而是一个基于历史考据的“城市记忆重建项目”。他们根据记载,按原貌重建了历史上曾真实存在的“自觉庵”牌楼;他们走访老茶客,搜寻散落民间的石臼、旧桌凳、民国牌匾等老物件,并将其巧妙融入空间设计;他们甚至从方志中复原了早已消失在大众视野的老长沙特色茶饮,如烟熏茶、芝麻豆子茶等,让顾客的味蕾也能进行一场历史之旅。正是这种“一砖一瓦皆有出处,一茶一饮皆有来头”的严谨态度,使得整个空间超越了单纯的怀旧,成了一个承载城市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它让本地人感到亲切和认同,让外地人感到真实和信服,文化故事的厚度也因此成为了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
简而致远
本土文化与旅游消费的共生模式
东茅街茶馆的“简”,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共生的长远发展模式。它成功地解决了许多文旅项目面临的核心矛盾——即本地生活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割裂甚至对立。在这里,两者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成就、共生共荣。本地居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是茶馆烟火气的“源动力”,他们的稳定消费构成了项目的基本盘,保证了茶馆即使在旅游淡季也能充满生机。而游客的到来,则为场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更广泛的传播力,他们的消费提升了整体的营业额。更重要的是,游客所向往和消费的,正是本地人所日常经历的“真实生活”,这种真实性避免了项目因过度商业化而变得“景区化”,从而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这种“共生型商业”模式,扎根于长沙独特的城市基因,服务的是多元化的客群,它提供的不仅是茶点,更是一个社交目的地和情绪价值出口。在网红经济退潮的当下,东茅街茶馆凭借这种深度融入本地、服务本地的模式,展现了从一时“爆红”走向长期“长红”的巨大潜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监制 / 郭未名 制作 / 梁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