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唱曲艺、工程师演情景剧 群星奖迎“跨界狂欢”
更新时间:2025-09-24 11:14 浏览量:1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期间将进行第二十届群星奖的评选。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闫晓东介绍,本届群星奖是近三年来群众文艺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在总结往届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群众创、群众演”。群星奖的参与对象一直是非专业的基层群众,参评作品大多源于基层,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从参评数量来看,本届群星奖共有来自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参加初选,参与创作、演出及辅导人员共约29.5万人,为历届最多。从人员年龄来看,表演人员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5岁,既有八旬老人参演戏剧、曲艺作品,也有全部由幼儿园小朋友演出的少儿舞蹈;创作人员中既有18岁的普通高中生担任小品编剧,也有85岁的退休文化馆干部编创广场舞;入围终评的作品中,有一个舞蹈作品演员们平均年龄接近70岁。从人员职业来看,既有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也有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群众;有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表演传统曲艺,有情景剧的编剧和演员全部是科研院所工程师,也有开饺子馆的老板唱起新编民歌。从创作、打磨到演出亮相,每一个群星奖作品都是普通人在新时代的艺术表达,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风采。可以说,群星奖给了普通百姓实现文艺梦想的平台,让群众文艺有了绽放光彩的舞台。
二是“接地气、有生气”。群众文艺擅长在平凡小事中挖掘真善美,从生活点滴中传递正能量,本届群星奖参评作品更加聚焦当下,大都是围绕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带着浓浓的人间情、烟火气、家常味。从题材上看,涵盖邻里温情、乡村振兴、人工智能、基层治理、儿童教育、反腐倡廉、非遗传承、关爱老人等多元内容,既紧扣时代脉搏,又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与精神风貌。有的作品改编自群众身边真实发生的好人好事,诉真情、唤真情;有的作品用艺术化的手法呈现本地特色的生活实景,兼顾艺术水准与生活气息;有的作品以小见大,敏锐捕捉各类群体的人生百态,发人深思。从表现形式看,既有以梁山灯戏、上党八音会、绍兴莲花落等非遗形式表达新时代生活的作品,也有阿卡贝拉与传统器乐演奏、国潮音乐、少数民族舞蹈改编广场舞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作品,呈现出多元融合、跨界创新的特点。本届群星奖参评作品真正做到了“有人、有事、有情、有趣”,映照出近年来“更热、更美,更欢乐”的群众文化生活,彰显出群众文艺的蓬勃生机。
三是“家门口、指尖上”。本届群星奖评奖工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文化惠民贯穿于评奖全过程。各报送单位均积极组织参评作品深入基层进行演出,并将其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初选阶段,各报送单位共举办基层惠民演出约2.3万场,观众超3087万人次,演出场次为历届最高。终评期间,入围作品和团队还将组成小分队深入川渝基层开展18场惠民演出,进入景区、融入街区、贴近社区,把舞台搭在百姓的家门口,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除现场演出外,本届群星奖还将持续拓宽线上传播渠道,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开设“云上群星奖”专题,直播群星奖终评演出、颁奖晚会等,提供“演、宣、赏、评”一体化线上服务。老百姓动动指尖,通过手机即可实时了解评奖动态,观看演出视频,参与评奖全过程。“此外,我们正在广泛征集基层群众文艺故事以及群星奖幕后故事,拟在各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展现群众文艺背后的真实细节,展示基层群文工作者的喜怒哀乐和文艺爱好者的生动群像。”闫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