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抗战曲艺点燃民众的战斗决心(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更新时间:2025-09-25 07:05  浏览量:3

鼓词《晋察冀的小姑娘》。

赵树理“剧本 曲艺”作品集。

1944年,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在延安演出(照片出自《中国曲艺志·陕西卷》)。 以上图片均为赵倩提供

曲艺这个扎根民间的艺术形式,无需繁复布置,无需复杂舞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皆可演出。抗战岁月,这种“轻、快、活”的艺术特质,使曲艺拥有了抗战“文艺轻骑兵”和“宣传尖刀班”之称。

1931年初,瞿秋白一边在上海养病,一边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瞿秋白忧心如焚,奋笔疾书,抱病写成说唱作品《东洋人出兵》(乱来腔),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鼓励民众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抗战14年间,老舍先生以笔为枪,创作《打小日本》(鼓词)、《二期抗战得胜图》(洋片词)等,用通俗语言揭露日寇暴行;曲艺作家王尊三的《大战平型关》《保卫大武汉》,将战场热血融入曲艺旋律,让战斗胜利的消息传遍街巷。

不同曲种的唱腔艺术,让民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京韵大鼓《马占山血战史》、相声《牙粉袋》、浙江金华道情《倭子记》等,用地方腔调讲述家国苦难。这些作品直击人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叙事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如《晋察冀的小姑娘》用北方大鼓讲述少女引敌进入伏击圈的英勇事迹;语言直白生动,没有晦涩表达,普通百姓也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情感真挚浓烈,每一句说唱都是对侵略者的愤怒、对家国的热爱。抗战曲艺与抗战歌曲、版画等艺术一道,点燃了民众的战斗决心。

创作群体在身份定位和创作目的上的“双重转向”,更是抗战曲艺的鲜明特征。无论是成名作家还是民间艺人,都经历了从“文艺创作者”到“抗日宣传员”的蜕变。老舍曾在《我怎样写通俗文艺》中坦言,“抗战改变了一切。我的生活与我的文章,也都随着战斗的急潮而不能不变动了。”他暂且搁置自己擅长的幽默文学,创作了大量鼓词作品,服务抗战大局。作家赵树理以太行山根据地的现实需求为中心,进行通俗文艺创作。在担任《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报纸《中国人》的编辑工作期间,赵树理撰写了快板《神枪手刘二堂》《一把锁》、鼓词《王美云出嫁》、相声《一串鬼话》等诸多曲艺作品,他为《中国人》所写的作品不只可以阅读,还可以拿来讲唱,成为连接文艺与民众的纽带。

中国共产党既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杰出组织者和忠实践行者,通过建立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展系统化培训、提供创作资源支持等方式,将分散的民间艺人凝聚成有目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集体力量。在胶东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盲救会”,不仅为盲艺人们制定明确的抗战服务章程,还派遣专业文艺工作者开展“盲训班”,教唱抗日新词、传授宣传技巧。盲艺人拿到鼓词后,经过大约一天练习,次日就能前往各个村镇演唱。这种通过思想引领、技能帮扶与资源保障等方式对传统曲艺的组织化重塑,让民间艺人的艺术特长与民族救亡的时代需求深度契合,赋予其更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些作品宣传了八路军战胜日寇的喜讯、歌颂了抗日英雄,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不仅如此,“盲救会”的艺人们还身背乐器,穿梭于抗日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他们利用自身职业特征和不易引起敌人警惕的身体条件,把密信、传单藏于乐器配件中,或巧妙缝入衣衫夹层,让日伪军防不胜防。

在山东荣成,盲艺人彭润芝因送情报被日军抓捕,即便面对严刑拷打,他也没有暴露抗日组织的秘密,还自编了100多句《炸铁甲车》的胶东大鼓,“若不能把日本铁甲车炸毁,功不成来名不遂。抖抖精神闯贼队,杀得那日本鬼子不能把东洋回……”在山东栖霞,作为地下党员的盲艺人曲香田,与年仅16岁的盲人王志步白天唱大鼓,到了晚上,两人便拄着盲杖,到城外给八路军送情报和子弹。抗战结束后,王志步继续为胶东大鼓的发展传承作贡献,其所在的曲艺队,每年演出时间都在10个月以上。直到2015年,他还在登台演出。

鼓板丝弦救亡曲,铿锵有力抗敌情。抗战曲艺早已超越了艺术作品的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载体。它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用一个个鲜活故事记录抗战历史、弘扬不屈精神,展现了民族危亡时刻的集体意志与人性光辉。更重要的是,这段创演实践让曲艺艺术在烽火硝烟中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曲艺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让曲艺艺术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