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她“用一生爱中国”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25 07:34 浏览量:3
以“短平快”著称的传统曲艺,如何进行宏大叙事?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剧照见图)的创作,是曲艺界同仁的一次重要尝试。
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出生在成都,104岁获习近平主席颁发“友谊勋章”。作为潜心西南彝藏地区社会研究的人类学家,作为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主义战士,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重要创建者,她的一生都选择了中国。这位世纪老人108年的人生,见证了中国社会从战争到和平、从苦难到解放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程。用她自己的话说——参与了“世界上最大的人类群体的史诗般的社会实验”。
对于曲艺人来说,这是一个过于复杂、过于陌生的题材。这部“曲艺剧”的初心,就是通过伊莎白的世纪人生,探讨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反法西斯战争的人道价值,礼赞国际主义精神及其背后的同情、奉献和爱。
在充分保存和发挥曲艺自身艺术特性的前提下,主创团队做了许多新的尝试。
把伊莎白的故事搬上舞台,结构是第一道关。主创团队决定打破常规的“编年史”叙事,从“出生100天”和“人生100岁”这生命的两端相向推进——8岁、18岁、28岁的伊莎白,与95岁、85岁、75岁的自我“双向奔赴”,在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会合。故事持续演进,记忆不断闪回,百岁老人与懵懂的新生命隔着漫长的世纪遥遥相望,相向而行,最终融合为一,个人生命的小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大历史也合而为一。
我们选取了伊莎白出生、工作、生活过的12个区域的地方曲种,包括四川清音、京韵大鼓、陕北说书、四川评书、长子鼓书、苏州弹词等。这不是晚会式的曲艺连缀,而是高度结构化的主题形式。这些地方曲种与伊莎白的人生线索、命运抉择和情感基调精准匹配,串联起主人公从人类学家到共产主义战士再到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轨迹。100分钟的演出丰富多样、自然流动,层次分明又浑然统一。
舞台被划分为5个功能区:演唱区、乐队区、主持人串联区、大屏影像区、纱幕投影区。5个区域交互叠加,制造出舞台的纵深感与丰富性,同时也形成交响应答的空间叙事结构,通过灯光与音效切换实现时空跳转。中国电影乐团的加入,增强了音乐伴奏的表现力,为音诗画现场营造出恢弘磅礴的气势,将风格殊异的曲艺说唱托举、烘托起来,大大拓展和强化了现场的视听张力。
这一切改变了大家对传统曲艺演出的惯常印象。《伊莎白》首演后,有观众说“通过这部作品重新认识了曲艺”。也有人说“看到了曲艺未来的无限潜能”。更有人说,“通过这样一位国际友人的事迹,真正地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熔铸为同一个故事”。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用曲艺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伊莎白这位国际主义者“用一生爱中国”的故事,礼赞和平与友谊,让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直抵人心。
作为人类学者,伊莎白始终热爱着中国的田野、中国的民间文化。她的次子柯马凯在观看了首演之后说:“用曲艺这种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讲述我母亲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最恰当的选择。”在谢幕舞台上,他情不自禁地重复了母亲晚年的一句话——“感谢我的父母把我生在中国。”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伊莎白》总策划)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20 版)
高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