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老舍茶馆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骆驼祥子品老味儿

更新时间:2025-09-25 10:00  浏览量:3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著名京味儿作品,这部巨著刻画了一个北平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1937年在《宇宙风》连载一经问世,即在海内外文坛引起了重大反响。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寻味到浓厚的京情京韵,《骆驼祥子》同样如此,当我们通过“祥子”的故事,寻一寻“舌尖上的老北京味儿。”

口子厨师与炒菜面

《骆驼祥子》里面即有这样一个细节,虎妞的父亲刘四爷做寿。席前,刘四爷不让车厂里的车夫出车,说先给他们摆,六大碗,俩七寸,四个便碟子,一个锅子;客人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席间,刘四爷听着来来往往祝寿的客人给他说着吉祥话,很是高兴。可最后,账房一算账,发现礼金给的太少,刘四爷觉得亏了,又说就应该给准备炒菜面。

这里我们就会发现,老舍在创作时,并没有写清楚,这“六大碗,俩七寸,四个便碟子,一个锅子”到底是吃什么?“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又到底是什么菜色?再者,炒菜面又是什么?

这里就要联系满族家族的饮食传统来分析文本了,我们可以参照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于昊燕所著《老舍的京韵传奇》和爱新觉罗瀛生所写的《老北京与满族》。老北京人有“做寿儿”的传统,清代旗人规矩很多,平时族人、亲戚、朋友,见面就是“大棚里见”,办喜事、丧事、做生日、就是最大的大事儿,需要搭大棚宴请亲友。比如,婚嫁讲究“坐着出街门”“坐着进街门”。但是,百姓家请客人多,又要省钱还得“得吃”,就把“口子厨”请进家里。北京俗语,“好厨子得上好汤,下有好灶,没汤没灶纯属瞎胡闹。”什么是口子呢?这是老北京一种特殊的厨师,也叫“跑大棚厨子”。“口子厨”没有招牌,没有门脸,不能去餐馆做饭,而是分成“散作”和“包席”,专门到家里为出钱的本家做饭。口子菜在北京属于“粗菜”,“流水的八大碗,铁打的烧肉”,散作指的是本家购买食材,包席便是双方事前讲明一桌的价格,拆棚后结账。

那么口子厨师做菜有没有标准呢?按照老礼儿,主人家没有点菜的传统,简单地说,就只能说,“六大碗,俩七寸,四个便碟子,一个锅子”,这样的体量(或者说是菜量)。而究竟给客人们吃什么菜,口子厨师自有一套标准。

比如,主人家可以和口子商定,多少钱一桌?首先,每个桌面上可以坐上十个人,这是板上钉钉的规矩。第一等的标准,席面上可以出现鱼虾海鲜;第二等的席面,饭桌上就上得了鸡鸭鱼。再下一等,就有米粉肉,红烧肘子,狮子头,最后一等,就有肉炒菜,肉丸子等等。也有记载,在大棚里做饭的口子厨师会给客人准备八大碗。北京八大碗指的是整鸡、黄鱼、肘子、丸子、米粉肉、扣肉、松肉和排骨。另外,炉肉也是席面上必不可少的荤菜。炉肉又被成为“响皮肉”,指的是精品五花肉。乾隆年间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记胜》就有“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的记载,这里的炉鸭指的是烤鸭,炉肉指的是肥嫩多汁的猪肉。炉肉丸子熬白菜也是口子菜中的当家菜,炉肉丸子是指用炉肉剩下的残渣,混合淀粉而做成的丸子,油炸后再和白菜杂烩,汤白味道鲜美。

那么我们又问了,炒菜面到底是个什么吃食呢?“炒菜面”其实是一种简式席面,是由面码、冷荤、炒菜和打卤面、炸酱组成的北京人红白喜事中最低的酒席。大多数是四个半荤半素的炒菜,外加上一碗炸酱面,一碗打卤面。而刘四爷给普通车夫的标准,就是最低等喜席面,大概是四大盘子肉炒菜,两碗烩菜,一碗汤,米饭,馒头,花卷儿,最后添上一个涮羊肉锅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刘四爷为人吝啬,当我们了解到老北京的做寿儿的吃食规矩,就更能体现出“刘四爷”这一个吸干车夫血汗的小财主形象。

下馆子上茶馆有里有面

北京人常说的“下馆子”其实指的是鲁菜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搓一顿儿”,当然,饭摊儿,饭铺儿也能请客吃饭,但不上档次(一般是去吃小吃)。清中后期至民国,由于天灾人祸,大量失去土地的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其中不少都留在了皇城脚下,因为山东劳动人民勤劳又有手艺,所以山东菜馆在北京落地开花,甚至深入宫廷,甚至不少菜品成为官府菜,御膳,乃至直接成了下馆子的代名词。过去在我姥爷小时候,住在大杂院里,只有家中来了老友,才能去鲁菜馆子解解馋。北京有规矩,三天前必要通知请客的人,不能当天随叫随请,那叫“提溜”,非常不尊重。菜馆子门口儿站着侍者,北京人管这个叫“撩高儿”,举个例子,门口的侍者一看您来,就很有眼力见儿,立马说,“哈哟,您又来请客了,快往里面请。”这显出您经常请客,给足了面子。

菜馆子再往上就是饭庄,饭庄里的菜品成席面,荤素搭配已经分好,大多是放在为了长者祝寿的八仙桌儿上,也就是主顾儿不能点菜,只能选桌子,比如北京的丰泽园,便宜坊,除了祝寿,到这里吃饭也都是有恩师或者是重要人物到访家中,桌子也要提前预定,否则不接散客儿。最上层就是官府菜,也有人管这个叫私家菜,大多数人家都不能涉足这个圈子,因为私家菜都是招待私密客人,或是有交情的故旧。

对于北京人来说,去茶馆也能吃饭。在老舍的经典作品《茶馆》《骆驼祥子》中,老舍就提到了多次北京的茶馆。北京茶馆的分类很复杂,大致分为大茶馆(有人也叫二荤铺),书茶馆(演述评书),野茶馆(开在荒郊野村),清茶馆(生意人聚会)和查酒馆(卖茶,花生,豆子)。北京头等的大饭馆子,不叫饭馆,而叫茶馆,在清末庚子年以前,走佳运,庚子年以后,走衰运,辛亥革命以后,渐渐的无法维持。这也就不难理解,老舍笔下的《茶馆》中的王掌柜为什么总是喊着“改良,改良”,因为“茶馆”这个餐饮形式在当时整个清末大势中,就是在走着不可逆转的衰退到灭亡的过程。

我上学读《茶馆》的时候,总觉得王掌柜所经营的老裕泰是一个又穷又破的茶馆,其实则不然。在北京的地安门外,平则门内,西四等等地方,都曾有着“某某轩”的茶馆。在王利发所生存的年代,茶馆生意曾经做的很大,五间门面,不能再小,在天汇轩的遗址上,能建起来一个劝业场,足见茶馆生意曾经是何等的盛行与兴隆。而老舍笔下的常四爷,松二爷,虽然清王朝没落,但是仍然能坐得起大茶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其实应该还算是不错的。而《茶馆》中有一个细节,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松二爷很关心的“小黄雀”,要知道,在清末,一只叫声清脆动人,绝不“脏口儿”的鸟雀,有时候可以换一座四合院。而在清王朝前中期统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八旗子弟世袭生活悠闲,如金受申先生著述的《立言画刊》中所写,“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旗人有的是饷银,俸禄米,这些就是茶馆的稳定收入“客源”。

场馆介绍
北京老舍茶馆成立于1988年12月15日,取自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食文化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茶馆,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3层
乘44路、48路、22路、特2路前门站下
北京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