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道破人生:贫富贵贱的根源
更新时间:2025-09-25 10:21 浏览量:2
老街的茶馆里,常常围坐着听书的人,闲谈间说起人这一生,到底凭什么分出高低上下。说书先生不语,只在桌上写下四句:富在不知足,贵在能脱俗,贫在少见识,贱在没骨气。话不多,却让满屋人静了下来,茶杯里升腾的热气模糊了脸,也映出了各自的心事。
陈老板早年推着三轮车卖水果,风吹日晒,一毛一分攒下来,如今开了三家连锁超市。有人问他:“赚够了吧?”他笑着摇头:“哪有够的时候?我想把店开得更远些,让伙计们都能买得起房。”这份“不知足”,不是贪婪,而是心里始终燃着一团火,像登山的人望见山顶的云,脚步便停不下来。而邻街的老李中了彩票,十万块到手就关了修理铺,整日喝酒打牌,三年不到钱光人懒,想重操旧业,手艺早已荒废。他的“知足”成了安逸的牢笼,困住了自己。
张教授退休后天天去公园教老人写字,不收一分钱。旁人说他傻,不去上高价私教课。他提笔一笑:“写字修心,沾了铜臭,字就没魂了。”这种“脱俗”,不是逃离尘世,而是在红尘中守住本心。就像荷花生于淤泥,却不染污浊,清雅自持。反观那位为拿项目陪酒喝到住院的老板,最后因偷工减料被告上法庭,钱是赚了些,可尊严没了,体面丢了,终究算不得“贵”。真正的贵,不在地位多高,而在诱惑面前不失自我,在名利场中仍能挺直脊梁。
二舅一辈子守着三亩地,别人劝他改种果树,他总说:“祖辈种玉米,我不瞎折腾。”结果邻村都富了,他家还是年年勉强糊口。他的穷,不是土地贫瘠,而是眼界太窄,像井底之蛙,以为天只有井口大。表妹原本想辍学打工,姑姑带她去了趟大城市,看到高楼林立,图书馆浩如烟海,她哭了,发誓要读书。后来她考上师范,成了村里第一位老师。见识就是一扇窗,打开了,光就照进来,心宽了,路才走得远。
菜市场摆摊的老王总爱占小便宜,进货缺斤短两,收摊顺塑料袋,久而久之,没人愿和他做生意。他说:“谁跟钱过不去?”可正是这弯了腰、低了头的“精明”,让他失去了尊重。而修鞋的老李干了二十年,风吹雨打从不歇。一次年轻人嫌贵骂人,他放下锤子说:“钱可以少要,但不能辱我手艺。”那年轻人愣住,最终道歉付钱,后来还常来照顾生意。人不怕穷,不怕苦,就怕没了骨气。腰杆挺得直,哪怕身处市井,也活得坦荡光明。
那位曾穷得叮当响的工厂老板说,当年最缺的不是钱,是六样东西:一是野心,敢想才能敢拼;二是观念,知道世界不止眼前这一隅;三是了解,明白机会藏在何处;四是勇气,敢于迈出第一步;五是行动,想到就做,不空谈;六是毅力,再难也不轻言放弃。人生如挖井,挖到三尺半就想放弃,永远见不到水。唯有坚持多挖几镐,才能迎来甘泉涌出。
夕阳西下,茶馆关门,人们散去。有人攥紧拳头大步向前,有人望着天边久久伫立。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富贵,也没有注定的贫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你选择走哪条路。只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脚下有力,哪怕起点再低,也能走出一片开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