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茶馆:话说宰相
更新时间:2025-09-25 10:55 浏览量:2
原创 陈荟楠 荟楠说0 浙江
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员,堪称“朝堂大管家”。从秦汉到明清,宰相制度随朝代更迭演变,既有制度创新,也有君臣博弈,藏着不少值得细说的历史片段。
秦朝正式确立“丞相制”,设左右丞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总揽全国政务。同时设御史大夫掌监察,太尉掌军事,与丞相合称“三公”。李斯是秦朝名相,他辅佐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还实行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但他后来因与赵高争权被诬陷谋反,终遭腰斩,也恰恰体现出相权的脆弱——即便身居高位,其命运终究受制于皇权,一旦失去皇帝信任,便可能万劫不复。
汉承秦制,刘邦当汉王时就已效仿秦朝设丞相制,任命萧何为汉国丞相,后者为汉朝的建立及政权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重用身边掌管文书的尚书、侍中等近臣,让他们参与朝政决策,慢慢形成了握有实权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被架空,沦为只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相权被大幅削弱。
东汉初取消“丞相”职名,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他们逐渐成为荣誉职衔,实权已转移至尚书台。到了东汉末年,情况却发生逆转。董卓入京后废立皇帝,自封相国。208年,曹操恢复丞相职位并亲自担任。此时的丞相不仅总揽行政、军事大权,还掌控官员任免、刑罚决断,几乎等同于“无冕之王”。曹操凭借丞相职权,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业。后来,诸葛亮在蜀汉担任的职务也是丞相,权力也很大。
但这种“权相”局面,也让后世统治者对丞相职位更加警惕。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后,立刻废除丞相制,将权力分散。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也不再设置丞相。丞相这一职位在汉末短暂复兴后,再次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除少数时期(如元朝和明初)外,“丞相”一词不再是国家正式官名,只是与“宰相”并列,成为人们对最高辅政大臣的通称。
隋唐宰相制度迎来重大变革,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封驳、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共为宰相。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房玄龄与杜如晦,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也有姚崇、宋璟等贤相,但后期则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朝政腐败,最终诱发了安史之乱。唐末,节度使与宦官专权冲击相权,宰相权力大打折扣。
宋朝在唐制基础上进一步分权:宋太祖将宰相(正式官名是“同平章事”)军权、财权分别划归枢密院、三司,仅保留行政权,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名相寇准在辽军南下时,力劝宋真宗亲征促成“澶渊之盟”;王安石受到宋神宗信任,推行变法,一度权倾朝野。宋朝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奸相,如北宋的蔡京、南宋的贾似道等,他们分别对北宋和南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以中书省作为宰相机构,总揽全国政务。名义上的最高宰相为“中书令”(多由皇太子兼任),实际掌权者是“左右丞相”。元朝丞相初期助力稳定政局,后期曾出现权臣专权现象,其中书省体系也为明朝初年官制提供了参考。
明朝是宰相制度的“终结点”。明太祖朱元璋因忌惮相权威胁皇权,遂以胡惟庸案为契机,于1380年废除丞相制与中书省,将权力分予六部。后因政务繁重,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内阁在明宣宗时期获得“票拟权”,内阁首辅渐渐被人们视为宰相。万历年间,张居正就是以这一身份推行改革,成为明朝最有影响力的权臣。但是,内阁缺乏前代宰相机构那样的法定权力,内阁首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后来,万历朝的另一位内阁首辅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一句话道破了真相。
清朝初期沿用内阁,但它已非行政中枢,军国大事多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康熙帝设南书房等机构,逐渐加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因西北战事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遂成为事实上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有时也会被人们当成清朝的宰相。但他们的法定权力连明朝的内阁都不如,凡事“跪受笔录”,完全依附皇权,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的专制皇权到达顶峰。
本文收录于陈荟楠编写的《高中历史精编知识提纲》。
陈荟楠:北大硕士,中学教师。著有随笔评论集《荟楠文集》,编有《我读名著》。曾主办“荟思想”“历史深处的忧虑”等多个公众号,文章总阅读量超千万。写文辛苦,如觉得此文还可以,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赏,谢谢大家!
陈荟楠
千言万语,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