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3万,240岁老茶馆的“爆火公式”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9-26 17:31 浏览量:1
如今,传统茶楼业态普遍面临消费结构调整、客群流失的挑战,不少老牌茶楼在新时代市场中步履维艰,湖心亭茶楼却以其独到的“守正创新”之道,在2025年7月完成保护性修缮重启后,仅用两个月时间,便交出了一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日均营业额突破3万元,国际茶客占比提升至32%,35岁以下年轻消费者接近半数。这座拥有240年历史的“海上第一茶楼”,不仅守住了文化根基,更以清晰的商业逻辑与内容张力,为传统业态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修旧如旧
让百年古建留住历史温度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豫园九曲桥的石砖,落在湖心亭茶楼雕花窗棂上时,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海上第一茶楼”,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一批访客。
湖心亭的修缮,堪称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由上海交通大学曹永康教授团队牵头,全程遵循“最小干预”与“可逆性”两大原则,以“考古级勘察”为基础展开修缮工作。面对百年木构架出现的梁柱歪闪问题,团队摒弃现代机械施工,选用源自明清营造技艺的非遗“打牮拨正”工艺——工匠们凭借杠杆支撑、钢丝绳牵引,通过纯手工操作缓慢调整构件角度,耗时180余天完成整体矫正。更难得的是,修缮过程中始终以“不破坏原始木构”为前提,甚至保留了部分构件上1924年扩建时留下的工匠墨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曹永康说:“这些痕迹是老建筑的‘年轮’,比任何修复都更有历史价值。”
如今走进湖心亭,历史的印记随处可触。巴金先生曾伏案写作的红木圆桌、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访沪时的品茗圆桌、铭刻历史的湖心亭碑记石碑,都被精心保留下来。这些物件不是茶楼刻意打造的“打卡点”,而是“让历史可触摸”理念的具象体现。室内空间设计由曾参与故宫文化创意项目的国际设计大师梁建国操刀,在延续古朴制式的基础上,融汇东方园林与茶文化精髓,营造出“城市茶室秘境”,让访客在品茗间穿梭于历史与现代,沉浸式感受“可感、可知、可品、可赏”的东方生活美学。
分层运营
“一层一世界”打破客群壁垒
“以前觉得湖心亭是老一辈的地盘,现在一家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家住豫园附近的李女士道出了湖心亭焕新后的核心变化——通过分层运营,打破客群壁垒,实现“老中青”全覆盖。湖心亭主理人戎新宇表示:“湖心亭是大豫园中的小世界,我们要同步经营时间与空间。”
一楼是“烟火气与人情味”的聚集地。每周一8:30开启的10元平价早茶档,不仅提供4款传统茶饮,还搭配豫园特色的松月楼素包,饮茶器皿更是复刻了湖心亭曾经的明星器皿“美人肩紫砂壶”,让老茶客循着味觉记忆重温老城厢的茶香时光。
早茶档结束后,一楼迅速切换为“年轻模式”,推出“流清写碧”“上下天影”等新中式茶饮。这些茶饮命名源自240年前的《湖心亭碑记》,以龙井为原料采用冷萃工艺制作,搭配透明高脚玻璃器皿,茶汤浅黄绿色,冲泡时嫩绿茶芽在杯中旋转,宛如九曲桥畔的波光,既保留茶香又极具视觉趣味。68元的定价符合年轻客群消费能力,试运营首周便吸引超3000名年轻游客打卡,相关话题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累计曝光量突破10万次,“百年茶楼也能这么潮”成为年轻用户的高频评价。
二楼则是“茶文化深度体验区”,聚焦资深茶客、文化爱好者与高端商务客群,打造“文人风骨”“非遗匠心”“女王尊享”三大主题茶席。“文人风骨”系列以巴金、郭沫若、曹禺、史铁生等曾到访湖心亭的文学巨匠为灵感,让茶客在品茗中感受文人雅韵;“非遗匠心”系列不仅能让茶客品尝非遗大师手工制作的茶叶,还能观看“湖心亭茶艺”非遗表演;“女王尊享”区域复刻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访沪时的品茗场景,圆桌、座椅按当时规格定制,茶品选用特级狮峰龙井,搭配绿波廊特制九宫格船点,此区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夜间的湖心亭同样精彩。一楼推出的中式茶啤,以龙井、乌龙等茶叶为基底,低温萃取保留茶香,搭配轻度发酵麦芽基底,入口清甜回甘又带微醺气泡感,成为年轻客群夜间小聚的新选择。二楼新增“唐宋茶道沉浸式演绎”,特邀茶道研究专家进行指导。茶艺师身着复原的唐代圆领袍、宋代襦裙,演示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技艺。精心设计的灯光——暖黄色射灯仅照亮茶席区域,木构梁架保持暗色调,墙面投影水墨风格的豫园夜景,营造出“月光下的古建”的氛围感。夜间客单价比日间提升65%,年轻情侣与商务人士占比分别达55%与30%,“有文化感又有仪式感”成为访客对夜间体验的一致评价。
文化出圈
从本土茶席到国际文化交流窗口
“湖心亭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越茶楼本身,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戎新宇的这句话道出了湖心亭的定位升级。湖心亭此次焕新通过品牌升级、传统文化坚守与国际化服务,实现了从本土地标到国际文化交流窗口的跨越。
在品牌升级上,湖心亭不仅保留了蒋凤仪先生的“湖心亭”书法题词,而且以标志性的八角攒尖顶为核心符号,用极简线条勾勒飞檐弧度。全新的Logo既具有“三亭一榭”的古建辨识度,又符合现代“轻视觉”审美。“为世界人民泡好茶”的全新Slogan,更是将品牌定位从“本土茶楼”提升至“国际茶文化窗口”。这一口号并非空泛愿景,而是植根于湖心亭的历史基因——从1986年接待英国女王,到如今国际茶客占比超30%,“以茶为媒连接世界”一直是品牌的隐形内涵。如今,新Logo与Slogan贯穿茶品包装、空间标识、员工工牌等每一个触点,让百年茶品牌在视觉与精神层面,进阶为“当代东方茶生活代表”。
在创新的同时,湖心亭对“传统根脉”始终保持敬畏。乌龙茶蛋作为湖心亭的“灵魂产品”,是老茶客的心头好,不少长者从浦东、闵行专程赶来,“喝着茶、剥着蛋,仿佛回到几十年前”;1990年上海首支茶艺队的服务规范也被完整保留,“站姿端正、手势轻柔”“先客后主、顺时针续茶”等细节,延续着茶楼数十年的服务传统;春节期间的“元宝茶”习俗依旧,茶汤中加入两颗金桔,寓意“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成为老上海人的春节记忆符号。
逆势增长
树立传统茶楼转型标杆
2025年,中国茶产业面临结构调整,据《2025中国茶产业市场报告》显示,传统茶楼业态受新式茶饮冲击,行业平均坪效较去年下降12%,不少老牌茶楼陷入客流下滑、盈利困难的困境。而湖心亭却实现逆势增长,以180㎡的营业面积,创造日均营业额3万元的成绩,每平方米日产出167元,是行业均值(50~80元)的2~3倍。客单价结构也十分合理,一楼平均消费105元,二楼茶席平均消费267元,覆盖不同消费层次,避免“单一客群依赖”风险。
客群结构的优化更是“守正创新”的直接成果。35岁以下年轻客群占比48%,35~55岁中年客群占比32%,55岁以上老年客群占比20%,形成“老中青三代均衡”格局,与传统茶楼“以中老年客群为主”的单一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国际茶客占比从15%升至32%,复购率达40%,国际化定位成效显著。整体复购率保持35%高位,其中老茶客复购率58%、年轻客群复购率22%,既留住了核心老客户,又培养了新客户消费习惯。
湖心亭的成功,已经超越单一茶楼的经营范畴,成为“历史建筑活化与文旅融合的上海样本”,其社会价值与行业影响深远。开业至今,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央视栏目将其作为上海对外窗口的取景拍摄地。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其“可逆性修缮方案”“非遗工艺+现代科技”的保护模式,被纳入上海市“建筑可阅读”示范项目,为同类建筑保护提供方法论参考;对区域经济而言,湖心亭带动豫园片区文化消费同比增长23%,19%的游客表示“因湖心亭专程到访豫园”,形成“文化地标引流-周边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对茶行业来说,湖心亭的“文化赋能”策略,为传统茶楼业态转型提供新思路——在新式茶饮“快时尚”冲击下,传统茶楼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样能焕发新生命力。不少同行前来考察学习,外地茶楼甚至借鉴其“分层运营”模式推出年轻客群专属体验。
这座240年的古建茶楼,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全新篇章,它为更多历史建筑活化与传统行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监制 / 郭未名 制作 / 王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