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处仅40亩的精致商业街,充满十足的市井烟火味,地铁直达
更新时间:2025-11-26 16:35 浏览量:1
从地铁口出来走几分钟就闻到油锅和麻辣汤底的味道,人在巷子里穿梭手脚快的人很多,招牌不高大但是叫卖声还有本地方言让人知道这不是旅游区那种干净的没有味道的街道。这个街区不大地面四十多亩的样子规划上更像生活场景而不是商业广场。
街区旁边有一个作家的故居,那栋老房子叫“菱窠”,新的街区模仿着那个老宅子的样子盖起来,用川西那种屋檐、院子还有坡屋顶,一眼看过去就是老成都的味道。街里面有一些古式的公馆亭台楼阁,还有一块下沉式广场,把这块下沉广场做成仿古集市,想重现以前赶场时候的那种热闹劲儿,所以白天晚上都有人聚集在这里,喊卖声、说话声不断。
路面铺的是青石板,踩上去有沉稳的声音,走路的时候鞋底和石头摩擦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老巷子的样子。沿着小路分布着很多小店还有茶馆,店面都不大但是种类多,有的是卖手工艺品的小店,也有些卖本地特产的店铺,在摊位里能看到一些木头做的小物件,手工制作的各种布艺品,花椒还有一些包装好的川味零食,可以带回家留作纪念。
这里和一些以庙宇或者宗教为主的老街不一样,那种以寺院文化为主的氛围在其他地方很常见,但是这个街区的重点却在于市井生活以及民俗。街道里的人更愿意让游客体会到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聊天、喝茶、吃小吃、挑东西,而不是古刹周围那样的肃穆气氛。
吃的选择很多,街上有好多川味小馆子。火锅最常见的一种选择,锅底麻和辣为主,味道比较明显;担担面很顺滑,一般都会配花生碎、辣油;钟水饺咬一口就能尝到馅儿的鲜香。甜食也多得很,糖油果子是常见的街头小吃,外面炸得酥脆,里面一般是糯米或者甜馅;冰粉在夏天特别受欢迎,入口凉丝丝的。每样都有能够直接感受到四川饮食的一些特点,很多人来就是冲着这些熟悉的味道来的。
茶馆占着街区里很重要的位置。店里的竹椅、木桌和盖碗很常见,泡好茶之后水开了茶叶就在里面翻滚起来,香气慢慢飘散到空气中去。很多人的姿势是坐着的,不着急喝个茶聊家常摆龙门阵。它也是社交场所,从早上一直有人坐在那里聊天,从家长里短到小道消息都有可能被说出来,在远处的茶馆或者街角偶尔能听到川剧的锣鼓声,这种声音跟咖啡厅里面的电子民谣一起在空间中并列存在,形成了一种新的日常音景。
街区设计有意保留生活气息,并没有把每一处都做成静态展览,许多地方都是可以被日常使用的,巷子里的长凳、亭子下的休憩角落、下沉广场里的临时摊位。有人在长凳上吃早点,有人在小店前挑选手工物件,也有游客把这些当成拍照背景,街区内有不少传统元素可用来拍照:川西样式的屋檐、雕花窗棂、青石路面以及小桥流水等布置都很适合用手机或者相机记录下来。
居民口音和方言在这里很常见,店主招呼客人用的是本地方言,客人之间说话也常夹带本地词句,这给游客带来一种接地气的感觉,商家与顾客的互动不像训练出来的热情那么生硬,更像平常邻里间的随意聊天,这种真实的交流成了街区文化体验的一部分。
街区接待游客,又照顾本地群众。白天有人散步,周末节假日更热闹些,旁边是繁华地段,本来人就多,但集市摆在那里,让人愿意停下来瞧一瞧。这里对外界开放且不收费门票,想来就来,并无预约或购票之必要,随意走动即可。
除了吃和逛,街区里还留着一些民俗展示,在节庆或者某些日子里会有演出、手工体验之类的活动,目的是让游客接触到地方的传统,把文化活动从静止的展品变成可以参与进去的东西,对喜欢文化体验的人来说,这里的安排比只是看展更能把当地的生活和历史联系起来。
交通便利,位于锦江区狮子山街道,地址是菱窠西路9号,这里可以坐地铁7号线,在狮子山站下车出站后步行大约240米就能到。还有说法是从A口出来走160米也能到,按人的习惯和从哪个门进去会有差别,总之就是从地铁站出来几分钟就到了,外地游客出行也方便。
街区的总体定位是一种文化旅游和休闲消费的混合体,既有本地民俗的生活场景也有现代文化元素及消费设施。对游客来说既可以看到与文学、历史有关的建筑样貌也可以参与当下的市井生活,留下自己的痕迹。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个可以喝茶聊天吃饭逛街的城市角落,不会像专门面对游客的景点那么格格不入。
建筑和街巷的处理上,注重细节。让人感觉时间在自然流淌。用以模仿的川西建筑、下沉广场里的市场情景、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这些都不是摆拍的道具,而是人可以真正使用的空间。街区把这些小安排融进地方文脉里、生活味道中去,让城市休闲不只是走马观花的事,而是一个能慢慢体验的过程。
很多人到这里会选在茶馆坐下,要上一杯盖碗茶慢慢看路过的行人,听周围的说话声。有的人会在亭子里午睡的时候吃一碗担担面,或者和朋友围住一小锅火锅。也有人带着相机穿梭于巷弄之间,在瓦当、青石、木窗里寻找画面,小而精的氛围感,重点在于市井生活与民俗传承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和休闲消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