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度看合肥⑥ | 文旅融合绽放“诗和远方”新画卷
更新时间:2025-11-27 09:40 浏览量:1
陶伟
编者按:
数字,最抽象,却又最理性、最直观。
“十四五”时期,合肥于高质量发展航程中破浪前行,留下一串串扎实而闪光的航线。
为全景展现合肥这五年发展成就,合肥市举行“决胜‘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民网安徽频道即日起推出“‘数’度看合肥”栏目,以“数”为媒,观合肥这五年发展速度、成长高度、政策力度、城市温度与服务深度……
“文脉润城,风华尽显。过去五年,是合肥文化和旅游事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在合肥市“决胜‘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娅娟向媒体介绍。
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达到4个,新增5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从523.44亿元增长到649.04亿元;115场演唱会吸引观众226.6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超93.2亿元……一组组跃动的数据,勾勒出合肥文旅“十四五”期间的蓬勃生机。
五年来,合肥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极”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文旅与科技、商业、农业、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
“我们成功打响科创科普游品牌,培育科创科普游基地近300家。”吴娅娟介绍,通过举办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等重大活动,合肥获评“中国研学旅游优秀目的地·标杆城市”,并入选“中国国际旅游影响力跃升15城”,文旅融合的深化,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肥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答卷。
市博物馆开工建设,市中心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过渡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建成投用。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成,布设终端1.4万个,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全市110个悦书房外借图书1005万册次,服务读者5028.7万人次。”吴娅娟用数据展示了城市书房的活力。此外,“市民文化夜校”覆盖60万人次,送戏进万村5882场,四季村晚、村歌大赛等各类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共服务群众近千万人次。
“十四五”期间,合肥实施精品创作工程,打造9部庐剧大戏、3部庐剧小戏、2部黄梅戏等一系列原创文艺精品。
这些作品先后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表演奖,2部作品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4部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通报表彰。第12、13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合肥赛区比赛、全国优秀“包公”题材折子戏展演等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33处。包公园古建筑群入选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优秀案例,“魏吴雄风”安徽三国文物主题游径入选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
民间文学《包公故事》获评国家级非遗,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人。组织非遗技艺大赛、非遗进校园等活动1500余场,巢湖民歌和肥东洋蛇灯登上《非遗里的中国》,合肥非遗“出海记”被492家海外媒体传播,覆盖全球近1亿人群。
文旅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市创意文化产业链重点企业达373家,规上文化企业555家,2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吴娅娟介绍,全市在库文旅项目222个、总投资921.7亿元。
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6980万元,拉动消费7.4亿元;举办“百戏入皖·星耀合肥”“超级皖”美食争霸赛等品牌活动,有效激发消费潜力。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数、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分别增长5.4%、6.3%,人均花费再创新高。
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共享,到艺术精品的百花齐放;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合肥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活力,将“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景绘就成为现实图景,为千万市民和八方来客奉上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盛宴。
相关阅读:
“数”度看合肥① | 从“万亿”到“双万”
“数”度看合肥② | “科里科气”这样炼成
“数”度看合肥③ | 淬炼“品质之城” 夯实“养人之地”
“数”度看合肥④ | “开路先锋”筑通衢
“数”度看合肥⑤ | “第一战场”搏出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