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个“海边戏剧小镇”,全新开启!
更新时间:2025-11-27 09:51 浏览量:1
国庆刚过完,滨海那边鲤鱼门一开门,整片海边算是彻底热闹开了,时间卡得挺准,9月下旬试运营,国庆黄金周直接人塞满,京津冀牌照一排一排停在路边,外地人一脸新鲜,本地人一脸“早就等着呢”的那种表情,反正谁来了都先掏手机拍两张再说。
他那边号称“海边戏剧小镇”,听着有点玄乎,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在海边整了一片像戏台子一样能看能逛的地方,白天是渔港,晚上灯一开,画风马上就变了,文昌楼那一圈往那一站,光影一打,换言之,古楼外壳加个赛博朋克壳子,传统纹样往墙上一铺,边上大屏幕刷未来感的图,现场看还挺上头的,很多人不晓得看啥节目,直接冲灯光这块站着拍视频。
时间轴要捋一下,大概下午四点多,港口那边太阳开始往海里掉,“天王山”那个舞台先开嗓,先上的是开海那套民俗表演,锣鼓一敲,几个老渔民穿着工作服上去喊号子,有个大爷六十多岁,说话一口老天津味儿,他孙女在台下拽着他媳妇衣角问“这真是爷爷年轻时候干的活?”那老太太说“真干过,冻得手裂口子那种”,小姑娘听完愣那儿,手机忘了举。
等天彻底黑下来,舞台换成电音,DJ一开,前边一圈年轻人跳得挺嗨,背后就是一排真渔船停那儿,甲板上挂着网,渔民蹲在船头抽烟,看台上那帮人扭来扭去,有人笑,说不准哦,过两年这电音一停,又该人跑光了,就剩他们看海。
那片四合院挺有说头,全国靠着一线海景的四合院群不多见,院子里现在全改成小店,卖非遗的小摊里,有个做风筝的师傅,从塘沽搬过来,他儿子之前在南方打工,疫情那会儿生意黄了,一家人又回天津,说正好这边要搞文旅,给了个铺面,他嘴上说“试试呗,说不准哦”,其实手抖得挺厉害,怕再赔一次。
鲤鱼门边上的公平海鲜市场是真有意思,摊主一边吆喝一边说“甩三甩,少一两不要钱”,游客拿着小篮子挨个问价,螃蟹脚还在动,小孩看了有点怕,偏要爸妈买,排队称重的时候就有人犯嘀咕,这真公平不,旁边一个本地大姐直接插话“你看那电子秤上贴的工商贴儿没,掉了你再怀疑”,语气不冲,但也不客气。
选完海鲜,直接拎去码头大排档加工,风一吹,海腥味、油烟味、啤酒味搅一块,有桌外地小情侣因为一盘皮皮虾吵起来,姑娘说被多收了钱,小伙子脸通红去问老板,老板把小票拍桌上,说“砝码你自己看去,不缺你这仨瓜俩枣”,后来旁边一个天津大爷看不下去,掏出自己刚结账的小票给他们对着算,算明白了,价格一样,小姑娘脸刷地红了,对小伙子说“那我刚才可能说重了”,小伙子憋半天,说了句“那也不能谁说你都信啊”,两个人沉默半天,继续扒虾。
“戏精学院”的换装倒是把不少人整乐了,一家三口进去,出来的时候,老爸穿个大褂,老妈穿旗袍,闺女一身民国学生装,旁边黑衣工作人员举个手机帮他们录小短剧,台词都写好,照着念就行,有个东北来的小哥硬是把台词念成段子,录到一半笑场三次,后面排队那几个跟着笑,说“真心的,不当演员可惜了”。
有人提到房租的事,小店老板之间私下嘀咕,一年下来扛不扛得住,不晓得,旺季人多,淡季吹海风,谁都心里没底,换言之,现在大家都当这是个机会,先抓着,至于能不能翻身,那就是后话了。
再说,这地方现在火归火,有人是真喜欢热闹,有人是过来看个新鲜,有人纯粹为了发个朋友圈证明自己来过,现场各种口音,河北的、山西的、山东的混一块,谁也不认识谁,吃着同一盘蒜蓉扇贝,看着同一场灯光秀,有人觉得新鲜,有人觉得吵,有人盘算着要不要明年再来,有人心里压根装的是别的事。
